牛羊肝片吸虫病[牛羊肝片吸虫病防治技术]

片形吸虫病是牛羊最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由肝片吸虫和巨大肝片吸虫引起,寄生在牛、水牛、山羊、绵羊等多种反刍动物的胆管内。猪、马、野生动物也可以寄生,可以寄生在人身上。该病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继而全身中毒和营养障碍,常造成牛羊大量死亡。

1病原体

该病的病原体有两种,分别是肝片形吸虫和巨大肝片形吸虫。

1.1肝片吸虫呈扁叶状,长20 ~ 35 mm,宽5 ~ 13 mm,从胆管中取出的新鲜虫体,固定后呈棕红色、灰白色。它的前端是一个圆锥形的突起,叫做鼻锥。鼻锥的基部扩张变宽,形成一个肩部,后来逐渐变窄。体表有许多小刺。口腔吸盘位于鼻锥前端,腹部吸盘位于肩部水平线中间。生殖器开口在腹部吸盘的前面。蠕虫的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和两个独立的肠道组成,每个肠道都有许多小的侧支。生殖系统雌雄同体。蠕虫的中部和背部有两个分支的睾丸。长有1鹿角的卵巢位于腹吸盘后的右侧。卵模位于睾丸正前方的蠕虫中心。在卵模和腹吸盘之间是一个盘绕的子宫,里面充满了黄褐色的卵。卵黄腺由许多褐色的小滤泡组成,分布在蠕虫的两侧。

卵呈椭圆形,黄褐色;长度120 ~ 150微米,宽度70 ~ 80微米;前端较窄,有不显眼的蛋盖,后端较钝。薄而透明的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胎细胞。

1.2大片片形吸虫成虫为长叶,长33 ~ 76毫米,宽5 ~ 12毫米。巨大肝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的区别是:虫体前端没有明显的头锥突起,也没有明显的肩部;虫体两侧几乎平行,前后宽度变化不大,虫体后端钝圆;腹吸盘大,吸盘腔向后延伸,形成盲囊;肠内侧分支较多,小枝明显。睾丸分支少,所占空间和长度也小。

卵为暗黄色,长150 ~ 190微米,宽75 ~ 90微米。

2流行病学

这种疾病是地方病,主要发生在低洼和潮湿的牧区。流行性感染多在夏秋季。温度和光照可以促进肝片吸虫的发育和毛蚴的孵化,所以这几个季节是肝片吸虫大量繁殖的重要季节。夏秋季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滋生大量尾蚴,在草叶上广泛形成囊虫病,感染牲畜,引起肝片吸虫流行。同时,由于囊蚴生命力强,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中能长时间保持其传染性。

2个症状

由于感染强度、家畜的抵抗力、年龄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肝片吸虫的临床表现也不同。被感染的动物在轻度感染时往往不会表现出症状,但在长期感染时可表现出症状(牛约250只成虫,羊约50只成虫),但幼畜即使轻度感染也可表现出症状。

急性片形吸虫病主要发生在羊,感染季节多发生在夏末秋初。当绵羊在短时间内吞食大量囊蚴时,幼虫在体内的迁移在临床上表现为情绪低落、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和偶尔腹泻。随后,患病动物出现黏膜苍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减少等一系列贫血现象。严重者可在几天内死亡。

绵羊慢性姜片虫病是由寄生在肝胆管内的成虫引起的。绵羊的临床表现是逐渐消瘦,粘膜苍白,贫血,皮毛粗糙易脱落,眼睑、下颚、胸部和腹部出现水肿。食欲不振,便秘,腹泻交替出现。随着病程的延长,羊的体质逐渐下降,最后死于恶病质。一般病程可达1 ~ 2个月。

牛的片形吸虫病大多是慢性的。但犊牛(1.5-2岁)症状更明显。只有成年奶牛感染严重,且患病动物身体状况较差时,才会出现明显症状并导致死亡。

3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虫卵检查和病理尸检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1)卵用洗涤沉淀法检查。

(2)羊急性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尸检,将羊的肝脏切碎后在水中可发现片形吸虫的幼虫。

(3)目前免疫学检查常用一血三检,即斑点杂交三联诊断和间接血凝诊断。

5预防和控制

5.1在预防方面,必须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定期驱虫是重要的防治方法之一。昆虫的数量和时间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年驱虫一次,可以在深秋初冬进行,如果驱虫两次,另一次驱虫可以在第二年春天进行。(2)牛羊粪的粪处理只能在发酵杀卵后,特别是驱虫后才能施用。(3)放牧地点的选择。放牧应尽量选择地势较高且干燥的牧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轮牧也是必要的措施。(4)注意不使用被囊蚴污染的水生植物,加强皮革饲养和饮水的源头和卫生管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5.2在治疗方面,治疗片形吸虫病的原则是同时进行对症治疗,特别是对弱感染动物,常用的治疗药物应为噻氯芬,牛的体重为40-60mg/kg,羊的体重为75-100mg/kg。感染动物服用后有一定腹泻,一般14d后会恢复。硝基氯酚,牛每公斤体重3-7毫克,羊每公斤体重4-6毫克,成年人一次有效。目前长期使用的磷化氢,杀灭效果很好。广谱驱虫剂丙硫酚酸盐对成虫效果较好,剂量为10 ~ 1mg/kg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