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生物技术发明可以申请专利?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是当前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物经济将引起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创新活跃,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也逐年增加。在所有高科技领域中,生物技术是中国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已将生物技术列为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申请授权、地区、国家、申请人类型、有效专利等方面分析了生物技术发明的专利情况,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

一、近年来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概况

2002-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1件,年均增长率为23.0%,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9.0%,国外发明专利申请增长15.1%。2006年,据估计,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了6,300项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 * *授予2072项生物技术发明专利,其中国内授予1.366项,是2002年(1.56)的约9倍,年均增长72.0%。授权国外专利706件,约为2002年(165)的4倍,年均增长43.8%。(见图1)

图1近年来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自2000年以来,生物技术发明专利国内申请量一直超过国外申请量,约占国内的60%至70%。自2003年以来,中国授予的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国外,2006年国内份额达到66%(见图2)。

图2近年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比例。

截至2006年6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约37300件,占受理总量的3.4%。其中,国内申请约2.33万件,占62.5%;国外申请约14000,占37.5%。截至2006年6月65438+2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授予8011项生物技术发明专利,占总授权量的2.7%。其中,国内专利4606件,占比57.5%;国外专利3405件,占比42.5%。

(a)外国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在各国的分布情况。

截至12,2006,31,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生物技术发明外国专利申请中,美国占35.2%,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18.7%)、德国(8.2%)、英国(5.0%)和瑞士(4.8)。来自欧盟国家的申请总量占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9.9%。

图3外国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所属国家分布

截至2006年6月65438+2月31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外国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中,美国占30.8%,居首位,其次是日本(23.5%)、德国(7.2%)、瑞士(5.6%)、英国(4.7%)和韩国(4.7%)。欧盟国家授权总量占国外发明专利的28.5%。

图4外国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授权国家分布

美国、欧盟、日本占生物技术发明专利国外申请总量的83.8%,授权量占国外授权总量的82.8%。在欧盟国家,超过80%的生物技术发明的申请和授权来自德国、英国、丹麦、法国、荷兰和比利时。

(二)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布情况。

截至2006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中,上海(32.4%)和北京(17.4%)大幅领先于其他地区。广东(6.2%)、江苏(5.9%)、浙江(4.2%)、山东(3.9%)、湖北(3.7%)、辽宁(3.0%)、天津(2.5%)和四川(2.3%)(见图5)。

图5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中,北京市占22.4%,居首位,其次是上海市(15.7%)、江苏省(7.8%)、广东省(7.5%)和湖北省(5.9%)。

图6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授权地区分布

上述十个地区申请总量占国内申请总量的78%,授权量占国内授权总量的81%。

(三)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人的类型分布

截至2006年6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生物技术发明专利国内申请中,约30%来自企业,近50%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但近年来,企业应用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1年,企业应用占国内应用总量的近40%,2005年这一比例还不到20%;但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申请比例呈上升趋势,2005年占到60%以上。尤其是高校,近几年申请比例明显上升:2001年,高校申请占国内申请总量的20%,2005年这一比例接近40%(见图7)。国外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人的构成相对稳定,80%来自企业。

近年来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人类型分布。

表1是截至2006年2月31日中国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的前十位专利权人。国内十大专利人是高校和科研单位,尤其是大专院校。国外十大专利人多为企业。

表1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专利十大专利人

(4)国内外生物技术研发的技术领域分布

每份专利文件将根据国际专利分类(IPC)进行分类,以说明发明所涉及的具体技术领域。通过统计专利文献的IPC分类号分布,可以发现技术研发的热点和技术创新集中的技术领域。结合国家,可以观察国内外在不同技术领域的应用分布,确定具体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竞争程度。表2列出了截至2006年2月31,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排名前十的具体领域。

表2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前十名的具体领域

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十位的是:含2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C07K 14)*、突变或基因工程(C12N 15)、酶或微生物的测定或检验方法(C12Q 1)、微生物及其组成(C酶(C12N 9)、含肽药物制剂(A61K 38)、生物物质的化学分析(G065438国外生物技术应用的十大领域是:突变或基因工程、含肽药物制剂、酶或微生物的测定或检验方法、含20个以上氨基酸的肽、含抗原或抗体的药物制剂、生物物质的化学分析、酶、微生物及其组成、未分化的人、动物或植物细胞、免疫球蛋白(C07K 16)。

*括号内内容为技术领域的IPC分类号,下同。

(五)生物技术发明专利说明书的页数和权利要求号。

美国《企业技术评论》援引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杜达斯的话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专利的复杂程度在上升,这导致说明书的页数越来越多。根据国外学者童和Frmae的研究,权利要求的数量更能反映技术创新能力,权利要求的数量越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以专利文件(包括附图)说明书的页数和权利要求的数量作为比较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的质量差距。

图8显示了生物技术发明的专利说明书平均页数和权利要求平均数量的变化趋势。显然,近八年来,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的专利说明书平均页数和权利要求平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生物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但是国内的涨幅比国外小。

图8生物技术发明专利说明书页数和权利要求数变化趋势。

(六)生物技术的有效发明专利状况

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二十年。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专利都可以保护到期限届满。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的专利是保持有效的必要条件。专利维持的时间越长,通常意味着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越长,其市场价值越高。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的有效状况可以反映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生物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生物技术领域有效发明专利6501件,其中国内55%,国外45%。国外生物技术专利有效率85%,国内生物技术专利有效率达到78%。我国不同类型专利权人的专利效率存在一定差异:国内企业效率最高,达到86%,高校为81%,科研机构约为74%(见图9)。

图9不同类型专利权人的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效率

图10显示了国内外有效发明专利按申请日时间段的分布情况,其横坐标是从现在开始的年龄(指申请日到2006年2月31日的时间跨度)。在有效的发明专利中,维持时间在5年以下(含5年)(即申请日在2002年1之后)的占国内的72%,而国外的比例仅为15%;保持了11年以上(即申请日在1997 1之前),国内只占3%,国外占26%;保持了6到10年,国内占25%,国外占59%。中国有效专利平均使用寿命(指有效专利申请日至65438+2006年2月31的时间跨度)为4.8年,国外为8.7年。

图10生物技术领域有效发明专利期限分布

图11显示了从现在开始不同年份的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的效率。很明显,随着距现在年限的增加,国外的效率略有下降,距现在年限的还能保持50%左右的效率。但国内效率下降更明显。保持50%效率的周期是五年,保持25%以上效率的周期只有六年。

图11不同年份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效率

二、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特点

㈠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占主导地位。随着15将生物技术列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国内生物技术申请和授权数量已超过国外,国内申请和授权比例持续扩大,表明我国生物技术研发的整体水平日益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积累日益增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加强。

(2)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继续快速增长。

近五年来,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国内申请增长比国外高出近14个百分点,国内授权增长比国外高出近30个百分点,说明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C)专利制度在促进生物技术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生物技术产业也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五”期间生物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30%。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29.0%的年均增长率与前者基本一致,说明技术创新和专利制度在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国内外生物技术研发热点基本一致,竞争日趋激烈。20个氨基酸以上的多肽、突变或基因工程等9个技术领域的申请量位居国内外前十,国内外前十大技术领域的申请量分别占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80%以上,说明国内外生物技术结构相似,研发热点趋于一致。同时也表明,为了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争取生物技术的市场主导权和控制权,国内外将继续大力实施专利布局,围绕生物技术专利的控制与反控制、领先与反领先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在热门技术领域中,肽、含抗原或抗体的药物制剂和免疫球蛋白三个技术领域的国外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于国内,突变或基因工程和酶两个技术领域的国外授权量也高于国内。但是,包括20个以上氨基酸的多肽、酶或微生物的测定或检验方法、微生物及其组成、基因型改良方法、生物物质的化学分析、未分化的人、动物或植物细胞等6个技术领域的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超过国外,表明我国在生物技术研究的某些领域已占据有利地位,并在不断冲击国际前沿水平。

(5)高校和科研机构逐渐成为国内生物技术应用的主力军。

与企业逐渐成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主力军的大环境不同,近年来,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中企业占比从40%下降到20%以下,而高校占比明显上升。近40%的生物技术专利申请集中在高校,20%以上掌握在科研单位手中。此外,生物技术发明专利国内十大专利人有八个是高校,另外两个是科研单位。说明高校和科研单位对生物技术研发比较积极,而企业对生物技术的创新缺乏后劲。这反映出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研发上应走“产学研”之路,努力植根于商业应用;同时,企业也要注意充分利用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优势,提升竞争力。否则就会出现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于企业,但专利效率低于企业的现象,导致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者产业化成本高甚至没有经济价值,而企业缺乏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国外的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中,由于科研和商业资本在产业化过程中找到了交汇点,企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6)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专利质量仍有差距。

1.国内外专利说明书的平均页数和生物技术发明的平均权利要求数都有所增加。虽然国内外生物技术发明的专利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页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国内的增幅小于国外。从65438到0999,国外专利说明书的平均页数是国内的3.6倍,国外专利权利要求的平均页数是国内的3.2倍。2006年分别扩大到3.8倍和3.7倍。也就是说,从权利要求数量和说明书页数来看,国内近四项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相当于一项国外专利,差距非常明显。初步结果表明,国外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比国内复杂,技术含量高。

2.国内生物技术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时间不长,效率较低。

在生物技术的有效发明专利中,我国虽然数量过半,但平均使用寿命比国外少近四年,平均效率比国外低七个百分点。随着使用寿命的增加,国内效率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国外,初步表明国内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无论是市场价值还是经济效益都低于国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生物技术已经达到一定的R&D水平,国内和国际R&D热点趋于一致,国内专利占主导地位,国内外围绕生物技术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总的来说,国内生物技术专利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生物技术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目前的转化主要是量的转化,而不是质的转化。国内发明专利数量虽占优势,但在专利质量指标上仍处于劣势,不容乐观。初步反映出国内生物技术水平与国际仍有较大差距,国内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核心技术不多。二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的申请主体,但企业专利增长潜力不足,与企业逐渐成为自主创新主体、成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主力军的大趋势相悖,严重制约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专利申请数量优势并未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2006》也指出,我国大量生物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产品,全国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0.5%。因此,为了实现到2020年使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当前的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应从注重技术积累调整到研究、产业化和创造、应用并重的新阶段。

注:1本报告中涉及生物技术的国际专利分类号(IPC)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标准,报告统计基于专利的主要分类号。OECD规定生物技术涉及的分类号有A01H1/00、A01H4/00和A665430。A61K39/00,A61K48/00,C02F3/34,C07G(113/00,15/00),C07K(4/00,14/00,16/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