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总共有几个校区(各专业新生在哪个校区)?
一、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几个校区* *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个校区,地址为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生物园经二路66号。
二。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介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76年2月,隶属于省交通运输厅,2002年4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骨干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院校职业学院、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学校、第三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第八批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青海省提升职业教育综合能力示范学院。学校三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两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两次荣获全国交通文化优秀单位。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历史演变。1976 65438+2月,省交通运输局在原交通运输局培训班基础上成立青海交通运输技工学校(与该局干部培训班合署办公),属于技校性质;1979年7月升级为青海省交通学校,属于中专性质。1984 65438+2月,省交通厅在青海省交通中学基础上成立青海省交通职工中专,在省交通二中基础上成立青海省交通技师学校;1996年6月,省交通厅决定将交通职工中专与交通技校合并,保留交通技校牌子。2001年2月,省交通厅决定省交通学校与省交通职工中专学校合署办公。学校设有青海省交通技术学校、青海省交通技术学校、青海省交通技术学校、青海省交通职工中专、省交通厅干部培训班五个教育部门。2002年4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升格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条件:现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28.34亩,总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0336.87万元;现有教学电脑3645台,网络多媒体教室132间,学生阅览室1600间,多媒体室和语音室3772间。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3415000册,中文纸质期刊158种,电子图书142949种,电子期刊40800种。校内教学实训实验室166个,共有设备11219套。
学校规模:目前在校学生7979人,其中全日制学生6748人,继续教育学生1231人。年招生保持在2000人以上,招生计划完成率99%以上。每年本省学生人数占学校总招生计划的90%以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占直接就业学生总数的90%以上。每年的招生规模和就业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教职工:教职工453人。其中专任教师348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16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112人,双师型教师171人。青海省“人才小高地”1,省级教学团队5个。教师队伍中,有1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西部之光”优秀访问学者,1全国优秀教师,1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交通青年。中国交通教育优秀青年教师1人,全国交通技术专家1人,交通行业优秀科技人员1人,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第六届中国公路优秀工程师1人,第六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1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9人,省级骨干教师15人,校级专业带头人17人,校级骨干教师58人。教师中获得科研成果奖18项,其中省部级奖7项,授权专利60项。
专业设置:设有五所三系(土木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部、基础工作部、体育工作部),27个专业,涵盖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资源与环境安全、财贸、旅游等7大类。目前有16个专业11证书级考试,学生参加考试的通过率为60.47%。先后建设了1个国家精品专业、3个国家重点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提升专业服务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1个交通部重点专业、9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交通运输示范专业。
产教融合:积极推进青海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包括138成员单位和10专业建设委员会,向集团成员单位输送现代学徒制等236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养建设单位。集团积极实践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等三个现代学徒制班,并获批第三批省、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了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五年来培训收入3138.08万元,平均开展非学历培训40852次。依托专业,建设了11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学生培养、双师型培养、社会服务、自我造血”六大功能。近五年技术服务金额达5亿多元,三次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先后建成了3个中央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国家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级实训基地、交通委1校企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