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哪些好吃的?
李庄白肉,全称“李庄刀口蒜白肉”,是四川宜宾历史文化名镇李庄的传统美味。以“长白山”或“约克”或“巴克夏”猪肉为原料,皮薄肉嫩,配以各种酱料,具有清香爽口、肥而不腻、嚼后化渣的特点。李庄农副产品丰富,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厨师的探索、总结和改进,李庄白肉已经臻于完美,成为李庄知名的金字招牌。所以有“不尝李庄白肉,不去李庄”的说法。李庄白肉的制作主要围绕四大要素:选料精细、烹饪精准、工艺精湛、调味香浓。李庄白肉的选料必须保持在一年以内,最好喂“长白山”或“约克”或“坝下”猪,皮薄肉嫩,无添加剂。李庄白肉的原料是猪后腿臀部去掉第一刀后的部分,俗称“二刀肉”,每头猪只有3公斤左右。因为这部分肉好,脂肪比较匀称,没有气泡,比较少尴尬。烹饪后,肥脊紧密相连,不分层分离,给人以美感。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要求很高的过程,也是李庄白肉煮熟后给人美感的关键。没有相当熟练和高超的基础刀切工艺,要切出符合要求的肉块是极其困难的。切片前,在砧板上铺一块干净的毛巾,然后拿起凉开水浸泡过的熟肉。水稍干后(术语“集汗”),将肉放在毛巾上,防止切片时肉滑落。毛巾的另一个作用是吸收切片时渗出的水。切肉时,厨师必须高度集中,用专用刀先从猪皮进刀,然后几乎凭感觉进刀。熟练的厨师将肉片切成厚度均匀的薄片,每片可达20-30cm长,15-20cm宽,厚度仅为1-2mm。切片薄到可以给人看。切好的白肉可以平放在盘子里,也可以把每一块肉卷成筒状放在盘子里,这样李庄白肉的“形”才能最好,给人以美感。
火鞭牛肉是杜妍著名的传统特产,它的客观存在是以其品质上乘、味道鲜美、薄片如纸、香脆绵长而著称。火扁子牛肉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选料严格,刀工精细,工艺精湛,风味独特,清香爽滑,回味悠长。火鞭子牛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末民初已成为四川著名特产。火鞭和张飞牛肉、太和牛肉一起,是旧时代四川自贡地区的点火火炬。这里用“灯”的亮度来表示牛肉的薄度和透明度。商品写作中写“炉边”是错误的。很长一段时间,自流井的大盐商王三味堂把纹好的带火鞭的牛肉献给四川巡抚丁宝桢。总督尝后欣喜不已,说火鞭自贡牛肉“红亮透明,鲜美可口”,细小的花纹透过灯光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故名“光影牛肉”。后来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火鞭牛肉被送到成都劝业道举办的赛宝会,鼓励乞丐创业谋生。因为在运动会上被贴上“邓英牛肉”的标签,后来在成都、万县等地被称为邓英牛肉,而自贡则一直沿用霍边牛肉的名称。火鞭牛肉干香,适合配酒。食用者细嚼慢咽,回味悠长。现在的商品都是成卷或者切片装在盒子里,保质期很长。在过去,许多蜀国人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它的颜色深红,味道重,香味独特。火鞭牛肉不一般,选料和做工都很讲究。一头牛宰杀后,只能取十几块腿重点肉和里脊肉,只有十几公斤。用长刀将肉切成极薄的薄片,加入草、丁香、草果等十余种香料,拌匀,将肉片铺在竹篮上,暴晒除去水分,放入特制的烤箱中,控制湿度烤至熟透,放入衬有油纸的竹筒或纸筒中,用纯香油调匀,撒上少许花椒粉,密封。火鞭牛肉用料考究,精选牛后腿全瘦肉,老成品可摊至两尺见方以上;其制作以刀工精细,薄如纸,卷剥均匀著称。腌制烧脆后,用香料多次刷制而成。传统产品刷辣椒和海椒油,以辣为味。改良后的产品适合多种口味,并涂有味精红油,微辣、脆而不绵。
洛江豆鸡是四川的传统小吃,在川菜菜谱和众多食品行业享有盛誉,深受消费者喜爱。罗江豆鸡创始人袁桐如,自幼拜佛。民国17年在什邡罗汉寺长陵法师家门口剃度为僧,三年后回关,浪迹江湖。一次偶然的机会,袁桐如在一家鸡毛馆吃饭,没有任何小吃。店家给他弄了一碟麻油豆皮。吃了之后,他受到了启发。回国后,他用比鸡毛馆的豆皮还好吃的黄豆做“豆鸡”以此为生。袁桐如反复总结豆鸡的制作过程。民国25年,他做了第一批豆鸡,送到成都华会佛教食品展展销。他获得了专利权,获得了金字招牌。从此,豆鸡以其营养成分而闻名,这些营养成分通过了现代科学检验,富含植物蛋白、铁和20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其中,钙含量是猪肉的33倍,磷含量是猪肉的3倍。食用它可以加强人体心脏的造血功能,调节大脑神经系统,增强食欲。洛江豆鸡不仅是素食者和佛教徒的高级菜肴,也是人们旅游、陪酒、馈赠亲友的方便食品。该产品在1991获得“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1994年获得“四川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银奖,2010年罗江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可以自己做豆鸡,技术也不复杂。将上好的豆浆用文火熬成糊状。当它稍微沸腾时,用手轻轻扇动它。豆浆糊表面被风冷却,凝结成一层薄如蝉翼的豆皮。轻轻剥开,晾干至微干。反复,半透明的豆皮堆成小山。然后用菜刀将豆皮切成三寸左右宽的条状,将长长的豆皮刷上香油,撒上芝麻拌上调料,多次折叠成长方体的“鸡块”,最后用文火熏制。注意豆浆在锅里煮开后,改小火,一直保持微沸,浆液表面会有油。如果把它卷得很开,就不会有油皮,自然就做不出豆鸡了。
牛奶汤面是四川邛崃当地的特色小吃。即把新鲜的猪骨、猪蹄、香肘子、鸡肉炖成风味浓郁的奶汤,放入碗中,辅以调味料,加入煮熟的水叶子食用。邛崃的牛奶汤面家喻户晓。最受欢迎。即使在邛崃周边地区,也只有羊肉马渣面能和邛崃奶汤面相提并论。牛奶面汤因面汤像牛奶而得名。店主前一天晚上把猪骨头和鸡骨头放进锅里,用小火煮到早上,汤变白了,咸咸的,乳白色的。此时掀开盖子,香味就会扑鼻而来。用这种奶汤煮面,配鸡丝和酸菜肉丝,味道非常鲜美。牛奶汤面是邛崃当地的传统食品。即把新鲜的猪骨、猪蹄、香肘子、鸡肉炖成风味浓郁的奶汤,放入碗中,辅以调味料,加入煮熟的水叶子食用。民国时期,泾县人朝子(本名艾春亭)因身材肥胖,性格随和幽默,善于与人开玩笑而被称为。)业务发展,闻名60余年。这个县有数百人经营这种食品。而且在品种上也有进一步的发展,比如鸡丝咸籽的“鸡丝奶汤面”,三鲜咸籽的“三鲜奶汤面”。彭月明在继承这一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因其一丝不苟的工作和诚实的管理而成为佼佼者。一个因为去了台湾省而离开家乡40多年的老人,专门去彭月明的店里吃牛奶汤面。吃完后,他赞不绝口:“这才是真正的家乡奶汤面。”炖鸡奶汤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汤香而不腻,面质有嚼劲。与传统的小奶汤不同,炖鸡奶面用的汤特点是加入了新鲜的猪骨、猪蹄、香肘子等材料,活动量大,阳光充足,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价值高。原料都是在山区乡镇采购的土鸡,特选羽毛整齐、大小适中、叫声洪亮、手中挣扎力强的鸡。选择原材料,然后练习工艺。每天凌晨2点,伙计们把材料洗干净泡在水里,然后用猛火煮去血泡,把血水倒掉,再用文火加冷水煮。煮到凌晨,直到鸡肉呈丝状,猪皮煮成豆腐。此时掀开盖子,汤像牛奶一样由清亮变白,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另外,鸡蛋等面粉做成的水叶子有嚼劲,口感好,也是炖鸡奶汤面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
第三炮是四川著名的传统小吃,以糯米为主料。第三炮在投掷汤圆时,发出“铿锵、铿锵、铿锵”的声音,类似弹丸,又分“铁炮”、“炮”、“炮”,故名“三炮”。吃的时候配上“老银茶”,别有风味。三炮香甜可口,不油腻,不粘不化渣,便宜。三炮的主料是糯米、红糖、芝麻、黄豆,吃起来很甜。三炮不是冷食。卖的时候把半成品放进锅里,放在炉子上用小火保温。吃饭时做三炮,是糯米做的偶遇食品,也是旧时“花会”才有的“糍粑”的特殊售卖形式。因为每份(盘)只有三块,而且一大块被抓进火锅分成三小块后,现在被扔到案板中央。因为案板的一面有钢板,所以撞击案板震动时会发出金属的响声。只听得三声巨响,那三块已经飞到对面的竹簸上了。“三炮”由此得名。这种只有在“赶花会”上才能看到的“表演”场面,很快被成都爱吃鲜的大众接受,生意自然红火起来。所以很快就和当时的张良芬、糖果并称花市之间的食品霸主。三炮不是冷食。卖的时候把烤好的半成品放进锅里,放在炉子上用小火保温。吃的时候现做。吃惯了三炮的人都知道,菜里的三块,进口的时候还是微温的。香甜可口,不腻不粘不化渣,价廉物美。1.糯米洗净,浸泡12小时,然后洗净,倒入蒸笼,用武火蒸,中间洒水1-2次,然后蒸熟,翻出来倒入木桶中,用适量开水拌匀,盖上盖子,水入米后用木棒捣碎。2.将300克红糖放入清水中煮沸成糖汁。芝麻、黄豆分别炒熟,磨成细粉。3.将糍粑坯分成10份,再将每份分成3块,即用手在木盘上抛三次,做三圈后弹入装有黄豆的簸箕中,使每块均匀裹上黄豆,然后淋上糖汁,撒上芝麻面。
这些成都特产你吃过吗?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