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发展史

轮胎发展史

早期的轮胎是生胶制成的固体胶带,19世纪初安装在车轮钢上。但是,生胶质量达不到使用要求。1839年发明了硫化法,对提高轮胎的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硫化后,生胶获得了硬度、弹性和耐磨性。1881年,第一次使用安装在车轮钢上的硫化实心轮胎。为了增加弹性,1884开始制造厚壁空心轮胎和海绵轮胎,但是这些轮胎在高速下会产生很高的热量,容易损坏。由于汽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制造具有更高弹性和耐久性的轮胎。直到1888才制造出弹性和耐久性更高的轮胎。

随后几年,为了提高安全性和耐久性,改进了充气轮胎和车轮钢的固定方法。最初采用帆布带,后采用(1890 -1892)钢丝圈包裹胎圈。

大约在同时,开始了内胎的应用;轮胎的其他部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无纬布——帘子布的发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进,大大提高了轮胎的工作能力和弹性。第一个用帘子布做的轮胎出现在1893。

胎面花纹的轮胎出现在1890 -1900。在那之前,只有光滑的轮胎。由于胎面有花纹,轮胎在泥泞路面和湿滑路面上工作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大约在1925年,轮胎钢圈有了一定的几何形状,胎圈的凸出部分嵌入了车轮钢圈边缘相应的凹陷部分。但这种固定方式不安全,于是钢圈结构得到了改进——出现了一种沿用至今的直角胎圈轮胎。

为了降低汽车的重心,提高平顺性和乘用车的发展,轮胎外径、接触直径(车轮钢圈直径)和气压开始降低,而轮胎断面宽度在增加。

1930“超低压轮胎”的出现,是最早的具有特殊结构的轮胎。

1937年首次生产钢丝帘线轮胎,提高了轮胎的耐久性。

二战期间,出现了调压轮胎。之所以要用这种轮胎,是因为降低胎压可以提高汽车在松软地面上的行驶性能。

直到1948才出现了第一批无内胎轮胎的工业样品。这种轮胎被扎破后不会马上放气,避免了发生事故的危险。

1950 -1951年开发了一种新型轮胎,叫做子午线轮胎。其优点是耐久性高。

1959年出现了三圈可拆胎面的活动胎面乘用车胎。

1964年,中国开始试制9.00-20子午线轮胎和胎面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