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集成电路第四城”的理想、幻灭与重生

成都,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认为好吃好玩的网络名人城市。在大众印象中,有热辣的火锅,有可爱的“打滚”,有火辣的姑娘。但其实除此之外,成都自建国以来一直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

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在成都布局了一大批电子产业,如洪光电子管厂(现东郊记忆地点,成都版798)、原国营国光电子管厂、国营锦江电机厂等。1956年9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Xi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现华南理工大学)电信系、南京理工大学(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合并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信工程学院。

在随后的“三线建设”中,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服务于军工和国防的工厂和研究所。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成都电子产业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而这些至今依然存在的国防军工电子产业,依然是成都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砝码。

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沉浮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成都在西南内地落后封闭的弊端开始暴露出来。

进入90年代后,成都的这类国防电子单位,尤其是元器件厂,大多因技术落后、机制不完善而陷入困境。成都在电子产业尤其是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中陷入了低潮。随着“文件号”的发布18”2000年,国家开始在全国布局“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成都因其在电子行业的积累和电子科技大学人才转移优势的成功获批,成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重镇”之一。

在此期间,一系列曾经著名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成都建立和发展。其中既有南山桥、富士通半导体设计(成都)等不再辉煌的公司,也有凹凸电子、何新微电子等仍在默默坚持的公司。

随着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与SMIC合作“成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及英特尔将全球最大封装厂落户成都,成都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方面已有产业布局。可以说,在这一轮集成电路发展的黄金时代,成都其实已经有了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

当时业内有一个很美的比喻:“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就像一只大鹏展翅,上海是大鸟的头,北京和深圳是大鹏的翅膀,成都是大鹏的尾巴”。当时成都有“集成电路产业第四城”的格局。

然而,以2010年6月5日德州仪器正式宣布收购成都程心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为标志,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再次进入低潮。大量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经历了转型、破产和清算。与此同时,在成都天府南区软件园的写字楼里,一大批手机游戏公司和APP开发公司正在移动互联网的春风下蓬勃发展。这既有当时国内集成电路发展整体遇冷的原因,也有成都自身产业环境和人才环境的局限。相比之下,成都继续发展集成电路的决心却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动摇。

随着集成电路“大基金”的设立,以及中美贸易战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再次迎来发展高潮。但成都在这一轮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中,应该是比较犹豫的。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政策力度和投入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合肥等城市。尤其是随着有着丰富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经验的唐良智书记调任重庆以及“成都辛格事件”的发生,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似乎陷入了停滞状态。

但当我们抛开这些表面的浮云,放眼成都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成都真的成为了中国集成电路的“重镇”。成都成为“重镇”的动力来自于功率IC、器件等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经常被从业者嘲讽为“IC设计鄙视链底”。

人才助力集成电路遍地开花。

据业内人士向《半导体产业观察报》记者透露,成都有上百家功率芯片相关企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无线充电、快充的兴起,又一波公司进入成都,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也在成都掀起了人才争夺战。

成都无意涉足这一领域,与成都在PowerIC的人才积累方向有很大关系。这些人才的积累一方面与德州仪器、MPS、凸凹电子早年在成的布局有关,与大量人才的培养和环境有关;另一方面,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电子科技A+学科高校,凭借在功率集成电路方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加速了成都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外企。本世纪初,包括德州仪器、凹凸电子和MPS在内的领先功率芯片公司在成都设立了芯片设计中心。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起伏,但它培养了许多功率芯片方面的人才。比如刚刚获得1亿元融资的南新半导体的分公司,就有很多德州仪器的人才。而新崛起的成都瑞源半导体和英迈科(厦门)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有来自MPS和凹凸电子的老员工。

电子科技大学源源不断的电源集成电路人才是成都从事PowerIC的设计公司/R&D团队蓬勃发展的推进器。电子科技大学官方信息显示,陈星碧院士,出生于1931,国际知名微电子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军人物”。他是中国第一批研究和从事半导体科学技术的人之一。他是原电子部“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获得了第一个博士学位。

陈院士从1981开始研究功率半导体器件,第一个提出各种终端技术的物理解释和分析理论。他提出了两种新的具有纵向导通的器件耐压结构,并做出了唯一的三维电场分析结果,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功率器件新的里程碑。

陈院士在担任成电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微电子研究所所长期间,指导了电子科技大学功率集成电路微电子学的发展方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奠定了电子科技大学在这方面的学术地位。由于在高压功率MOSFET理论和设计方面的突出贡献,陈院士于2015年5月获得IEEE ISPSD大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国际功率半导体先锋奖”,是亚太地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18年5月,因发明超结器件入选IEEE ISPSD首届全球名人堂(世界第32位,中国第一)。

电子科技大学的另一位功率集成电路“大师”张博教授,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扩大成电在这方面的优势,形成了稳定的大型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梯队。

张博教授从1980年底开始致力于新型功率半导体技术的研究,并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功率半导体分会主席。2010成为国际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会议(国际功率半导体最高专业会议,张博教授是近年来首次进入技术委员会的国内学者)技术委员会(TPC)委员,2010。目前领导电子科技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专注于功率半导体技术的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电源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是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9人,讲师/助理研究员2人,全日制研究生198人,博士生30人,被国际同行誉为“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最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和“功率半导体研究领域最全面的学术团队”。

近年来,实验室发表了3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在电子器件顶级期刊《IEEE电子器件快报》、《IEEE电子器件汇刊》等发表论文60余篇。继2012在EDL上发表7篇论文,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2015在TED上发表8篇论文后,论文数量再次位居世界前三(在固态功率和高压器件领域排名第一)。在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中国也申请了800多项发明专利,目前已在中美获得40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在中国IGBT等多个领域均居首位。实验室每年毕业近5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输出。

由于电子科技大学在功率半导体和功率集成电路领域的领先优势已经形成“聚合效应”,除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之外,还有很多团队和教师从事数字功率控制器芯片、新型功率器件等相关研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人才输送规模。在三代人的不断努力下,电子科技大学巩固了在功率集成电路领域的地位,为成都乃至国内相关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也是众多功率芯片公司扎堆成都的人才保障。

“幸福”的烦恼

近年来,集成电路的普及增加了各大地方对集成电路相关项目的投资吸引力。相对而言,成都的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力度并不突出。成都凭借自身实力和人才积累,吸引了易充无线、上海南信、盛邦威、思兰威、英吉信等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小有名气的公司在成都设计分公司/R&D中心。从成都上述外企分化出来的创业型电源芯片公司和隐形电源芯片设计团队不计其数。

这对成都的工业发展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些企业带着大笔资金的到来,让一些本土企业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招人难。

据成都某芯片公司HR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报记者,在过去的几年里,成都IC人才的薪资水平大幅提高。

她进一步指出,这一方面与IC热有关;但同时她强调,这也和一些通过融资“先富起来”的公司有关,为了快速扩张,用高于市场标准的工资来挖人。在她看来,短期内这对工程师来说是好事,但对很多大公司来说会是沉重的打击。因为拥有成熟薪酬体系的后者必然会面临高级工程师流失的问题。

虽然这位HR提到的现象不仅仅是成都的问题,而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但与人才体系、产业基础、薪酬机制相对成熟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相比,成都由于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的大起大落,长期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员工收入水平低的问题。当获得融资的新兴企业落户成都后,其较高的工资会对成都本地的弱势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然而,成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强大、成熟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人才聚集能力,尤其是具有产业经验和管理能力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博士学位/海外经历的高端人才聚集能力一直较弱。引进资本导致的薪资水平提高所带来的非常规人才流动,必然阻碍成都产业的整体升级,也将再次挑战成都来之不易的本地产业聚集。如何应对和化解这一挑战,值得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决策者和相关企业负责人高度重视。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在功率芯片和功率器件领域领先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是成都在功率芯片领域崛起的保障。但近年来,随着兄弟高校尤其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在该领域研究的大发展,成电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的地位将受到极大挑战。Xi安和南靖拥有更为成熟完善的集成电路支撑体系,一旦学术高地和人才培养主导权易手,这两座城市很有可能对成都的功率芯片产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这样,地方政府、企业、高校都需要更大的决心和诚意,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真正确保成都来之不易的优势。

成都,新中国规划的电子工业基地,走过了60多年的风风雨雨,为支撑我国电子工业特别是国防和军用电子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30年来,成都在集成电路的发展上经历了风风雨雨。今天上一层楼,从成都到成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让我们祝福成都,祝福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

感谢:本论文在形成过程中,得到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黄乐天教授的全力支持和修改。谢谢大家!

今天是半导体产业观察分享的1995期的内容。欢迎关注。

2018半导体行业数据采集长期有效!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识别二维码,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华为|三星|台积电|博通| EDA | AI |美国|IGBT

回复投稿,阅读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会员

回复搜索,就能轻松找到你感兴趣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