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知识管理的改进方法

知识经济最直观、最基本的特征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和影响空前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构成了一个新的生产要素体系,不仅可以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而且通过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逐渐以智力型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知识管理旨在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推动企业向健康、充满活力的方向发展,吸引和留住大量人才,最终带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其特点是注重企业知识的享受和创新,重视企业人才、企业创新、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把知识和信息作为企业战略资源。然而,许多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所谓显性知识,就是可以通过语言传播的知识。典型的显性知识主要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形式存在的知识,存在于书籍、计算机数据库和光盘中。隐性知识也称隐含经验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培养而拥有的知识,通常难以用语言表达和传播。知识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的能力是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员工的隐性知识必须表现出来,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转移给其他员工;数据库中的显性知识要让员工学习,转化为自己的技能,成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在企业中有效传播,才能发挥知识本身的最大价值。

缺乏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

既然知识已经成为与劳动和资本并列的要素,而知识管理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那么为了有效地运营知识,企业就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知识管理涉及很多方面,仅仅给知识管理加一个CKO,全面负责知识管理,显然是不够的。知识管理不能由一个人来处理,而应该由专门的知识管理组织来管理。CKO应该是这个机构的主管,而不是唯一的代理人。在知识管理机构中设置知识经理、知识工程师和知识产权主管,配置高素质的会计、技术人员和法律人员。只有当这些专业人员协助CKO进行知识管理时,才能确保CKO的有效性。

缺乏明确的工作知识要求

企业作为从事具体经济业务的单位,必须掌握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包括行业中的技能、技术和管理艺术。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业务、市场竞争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具体场景相关知识的类别、数量、深度和质量,确定自己需要的一项经济业务。对于每个岗位,都要明确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并规定其类别、数量、深度和质量。在这个岗位上,员工可以对这个岗位的知识需求做出系统的判断,可以及时补充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同时避免过多的卷入不必要的知识,对知识的要求过于深刻。这可以为公司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无知的资本运营

知识* * *享受。它不同于其他企业资产,知识不具有排他性,即你把你的知识转让给别人后,你仍然拥有它;即使通过互动,你的知识面也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知识的不消费与知识的享受密切相关,知识的享受不会因为更多的人享受而减少或消失。企业可以将知识(主要是可表达的知识)视为企业的资产,可以直接作为资本进行经营。知识不同于其他企业资源,其他企业资源现在在享受* * *上是竞争冲突的,在引进和转移的过程中对其中一方会有一定的资源损失。在知识资本化的过程中,企业不会损失双方的任何资源。

员工素质缺乏进一步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数量在加速增加,应用周期越来越短,机器设备、产品和技术的淘汰周期越来越短。培训不仅是教育员工如何工作,更是教育员工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享受知识,如何传播知识,如何创新知识。培训要达到培养和造就知识型员工的目标。然而,在一些企业的培训计划中,对自主学习、知识享受、传播和创新的培训不多,对专业知识的培训较多,不利于知识管理的进一步深化。

企业知识管理的应对策略

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

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提出了四种知识转化模型。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叫集体化,也叫社会化:个体通过观察和对话,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取新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外化:知识通过讨论和文件编辑转化为清晰具体的形式。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叫做融合:将各种形式的显性知识结合起来,比如文件或数据库中的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叫做内化:比如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把个人在文献中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亲身经历。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技术实现有效转型。

外部化技术外部化首先包括强大的搜索、过滤和整合工具,从组织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中捕捉对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用的各种知识;其次是外部知识库,将搜索工具搜索到的知识按照分类框架或标准进行组织和存储;再次,它是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存储的知识进行分类,能够识别各种信息源之间的相似性。基于此,可以用聚类的方法找出公司知识库中的各种知识,建立隐含的关系或联系。外化的最终作用是让寻求者通过内化或中介获得收集到的知识。

内化技术外化是从组织外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有用的知识,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各种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并加以整合,便于传播。内部化是试图发现与特定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通过过滤发现企业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

中介技术的内化过程强调传递清晰、固定的知识,而中介针对的是企业知识库中无法编码和存储的知识,为知识寻求者匹配最佳的知识源。通过追踪个人的经历和兴趣,中介可以将任何有这方面经验需要研究某个课题的人联系起来。

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

公司可以成立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管理部门一般负责公司所有的知识管理活动,公司任命一名专职CKO来领导知识管理,直接向公司CEO汇报。知识管理组织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知识管理人员。

一级人员不直接属于知识管理部门,他们主要包括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公司的工人和管理人员。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知识,比如R&D人员会有技术专利,工人会有生产技术,经理会有管理经验。他们应该感性地储存和传播他们的知识。

第二层人员是知识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公司产生的所有知识。他们应该收集、整理并把公司的所有知识输入数据库。这些人对知识有很深的理解,他们应该知道公司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同时也要求他们能够提取知识,这是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中的转化。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要求在自己工作的知识领域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这些人可以兼职,可以是R&D人员中的高级工程师,工人中的高级技师,管理人员中的高级经理。

第三层次人员是知识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即知识项目经理。他们针对知识管理的不同方面,如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和员工的知识需求,组织和监督企业知识库和内网的建设和运行,保证企业知识库和内网设施及其配套工具的正常运行;领导和组织知识整合和创新管理;管理知识产权;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等。,以及这些具体任务的组织和管理。要求他们具备所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能在CKO的统一领导下及时与其他主管沟通,做好公司的知识管理工作。

第四个层次是公司的CKO,他是知识管理总监,全面负责公司的知识管理。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智慧小组,挑选企业中具有重要知识的员工组成企业的智慧小组(或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不一定都是企业员工,也可以是企业退休人员、社区消费者,甚至有特殊技能的员工家属。专家组成员的个人档案登记在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这些人作为企业的决策顾问,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智力上的帮助。

确定每个职位的知识需求。

明确每个岗位的知识需求,一是盘点企业的知识。知识总是附在一个载体上的。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盘点企业拥有的知识,如人才、数据库等,摸清企业的知识背景。知识盘点的对象是企业的所有员工和数据库。根据知识清单,知识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知识分布一目了然,可以知道企业还有哪些潜在的知识,缺少哪些知识。同时,通过知识库存企业可以建立知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知识资源的共享,并据此制定企业的知识培训计划。二是明确各岗位的知识需求。通过企业的知识库存,知识管理者可以通过企业的知识分布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知识需求。

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

对公司中的知识资本,如专利、商标、版权、技术诀窍和商业诀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也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其中,企业可以留出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公司的专利技术,可以节省开发资金和开发时间的双重资本,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技术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购买现成的市场信息,争取尽快抓住商机。某企业的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企业可以有条件地转让自己的技术,可以以资金、技术或股权为条件转让技术。以资本为转移条件,可以增加公司收入,加速公司发展;以技术为转移条件,可以实现技术互补,增加竞争力;以股权为转让条件,可以扩大公司规模,如果是外企,也有利于公司的国际化进程。

更好的训练

企业要为自己的企业制定一个知识培训计划。制定企业知识培训计划需要根据企业知识进行盘点。知识盘点很容易发现企业的薄弱环节和人才短缺。清查中发现的问题,比如企业员工掌握了哪些知识,想往什么方向发展,都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企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型员工等问题也很明确。这就需要通过从外部引进知识进行教育培训,从而将企业员工培养成知识型员工。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极其必要的,意义也是深远的。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通过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集体智慧,提高应对市场和创新的能力;它可以激励员工将自己的知识融入集体智慧,形成知识创新的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员工的知识优势相结合时,可以使企业快速响应外部市场需求,明智地利用内部资源,正确猜测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1.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的源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徐勇,,企业知识管理的新趋势[J],南方经济,1999,(9)

3.程维,企业知识管理战略[J],企业经济,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