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肉面简介
当涂大肉面又名205大肉面,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落户205国道当涂段。客人主要是路上的跑车司机。大肉面汁多味醇,肥而不腻,名声渐渐传开,因此得名“205大肉面”“当涂大肉面”。如今,当涂肉面已经成为马鞍山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北方的面,南方的饭,在南方不容易找到一碗好面,但是在马鞍山,大街小巷的“当涂肉面”招牌,确实给了喜欢面食的人意想不到的收获。顾名思义,“当涂肉面”起源于当涂。
当涂是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三角城市群顶端,205国道连接马鞍山和芜湖。205国道纵贯南北,起于河北省山海关区,止于遥远的南方大都市深圳,全长3160公里。马鞍山市的这条主干道当涂段绵延32公里,当涂肉面就诞生在这32公里之内。如今在马鞍山,“当涂肉面”随处可见,但开得最早、口碑最好的还是当涂老宋家。
面馆的顾客主要是南来北往的司机。他们有的开了一夜的车饿了,一大早就来这里闹一闹。有些人中途抛锚,停下来吃饭。店里的面很好吃,分量很足,司机师傅都争先恐后的告诉他们。但面馆一直没有名字,因为位于205国道边上,司机师傅用“205”二字命名。
查了一下典故,发现当涂肉面历史悠久。相传唐朝时,李白的叔叔李被任命为当涂县令。有一年冬天,因为洪水泛滥,瘟疫肆虐,李看到人们饥寒交迫,很多人冻伤死去。他在当地搭了个药棚,立了个大锅,在锅里放了猪肉、辣椒、草药驱寒,煮好了就捞出猪肉、草药剁碎,用锅里的水煮面条,然后和汤面一起送给穷人。吃了之后,人们抵御寒冷,治愈了冻伤。从此,这种面食做法流传下来,今天,人们称之为“大肉面”。
面馆从205国道搬到当涂县城南营路。吃肉多的面不再是跑车师傅们的“专利”,街坊、城南、城北的人都来饱餐一顿。“甚至南京、芜湖、合肥的人路过当涂都会绕道我家吃面。”说起那些叫得出或叫不出名字的老食客,老宋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大多数南方人不喜欢面食。在这里,面条只能偶尔吃一次。但是当涂肉面有一种韵味,让人吃完就想吃,一天吃一次也不腻。
做出汁多肉多、肥而不腻的面条,第一步就是原料。首先,选择好的面粉,光滑度好,面筋含量适中,颜色淡而清。面条要用手揉,当天的面当天做,这样力度才是大肉面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然后选择肉。“大肉面,烂肉,有什么特点?”所谓的“大肉”就是五花肉,都要求是新鲜的本地猪肉,不然以后再怎么努力味道都会打折扣。接下来就是“大肉”的烹饪过程。甘草肉桂等20多种中药材用五花肉腌制,盐和酱油也不能忘。酱油是为了让肉吃起来更香,但是拒绝一切味精和鸡精。酱油的另一个作用是着色。“大肉”真正的颜色只会因为酱油的量而呈现黑色或浅色,出现其他颜色是不正常的。现在五花肉卤好了,还得红烧。
每天早上2点起床揉面做面条,然后把前一天下午腌制的“大肉”炖熟。红烧五花肉要掌握火候。“火候不到位就达不到效果,烫了也不行。熟肉会‘融化’。”
客人来了,点一碗大肉面,一碗热气腾腾的大肉面不到几分钟就能端上来。这个速度的知识还在肉和面里。自制的面条一分钟就能捞出来,捞出来的面条浇上准备好的排骨汤,撒上葱花蒜泥,放上早上刚做好的“大肉”。汁液浓郁醇厚,闻着就让人流口水。但是,不爱吃辣的人要小心了。这个秘制面有点辣,辣到香醇可口。
“205肉面的特点是肉。不吃肉还不如不来205。”被问及一大早吃大肉面会不会很无聊,享受美食的客人笑着说,这大肉片虽然胖乎乎的,但吃起来不是这样的。配上一些配菜就很好吃了。他是这里的常客,大肉面是他最喜欢的早餐。揉面、擀面、烧肉,我忙得热火朝天,完全用手揉面,用二十多种中草药熬制卤汁,正宗的排骨汤,面条的香味从店里溢出,把劳动人民“惊醒”了。起床洗漱漱口后,可以清清楚楚地坐下来,来一碗热腾腾的肉面,美美地吃一顿,全身立刻暖和起来。即使在夏天,你也可以尽情挥汗如雨。
同样的食材,一百个人可以做出一百种不同的味道。喜欢一种美食是有理由的,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任何解释。当涂人爱吃辣,客人也不例外。熟肉面不仅麻辣,而且面条滑嫩,肉片肥而不腻,是客人的最爱,小面馆也成了每天客人的“指定餐厅”。
不仅是本县的人,还有一些大学假期回来的同学肯定会来,还有南京、芜湖、合肥的人!
1988开始经营肉面,1997搬到县城开面馆。转眼间,20多年的时光和对肉面的深情全部揉进了每一个面团,温暖了每一个食客的胃,带给我们许多值得珍惜的回忆。据说吃面条意味着“长”(经常)来来往往。一碗肉末面,承载着一份深情,一份绵绵的乡情,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是家乡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