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应该如何构建自己坚实的“护城河”?

一个公司领先最重要的是竞争对手不容易模仿的元素。这种不易模仿的元素在巴菲特的框架中被称为“护城河”。

护城河理论主要关注无形资产、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用户转换成本和产品成本。

第一个因素: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不能简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品牌和专利。

好的品牌能让用户更方便的找到你。最极端的情况是把一个品牌和一个行业划上等号,比如搜索引擎的谷歌,电脑芯片的英特尔。

品牌不仅可以降低公司的营销成本,还可以帮助公司的产品实现更高的定价。

专利也是护城河,但最好把它作为一个动态指标来看公司不断创造新专利的能力和持续创新的实力。

第二个因素: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

有三种情况:

1型:规模效应,即规模越大,效率越高。

比如* * *独享单车这种单边模式,一个公司的车越多,用户使用起来就越方便。

第二种:相互促进的双边经济模式,经济学上称为双边经济。这种双边模式占得先机后,双边模式一般会比单边模式有更高的竞争壁垒。

例如,酒吧对女孩收取低价以吸引女性顾客。女性顾客增多后,男性顾客也会增多,酒吧会对男生收取高价。这样一来,男女双方都实现了社交需求,酒吧也赚到了钱。

比如私家车领域有司机的需求,也有乘客的需求。更多的司机会带来更多的乘客,更多的乘客会带来更多的司机。

第三种:网络效应,社交产品非常典型,用户主动传播,帮助公司获得接近零成本的新用户。这不仅仅是一种双边模式,而是一种多边网络模式。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就越大。

第三个因素:用户转化的成本。

转换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先发优势的稳定性。网络效应强的产品就不用说了,比如微信,有很多东西是给用户的。还有办公软件,需要从头再学一遍,所以绝对不会轻易更换。

就像消费品一样,换一个新产品是毫不费力的,这也是为什么转化成本越低,就会有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渠道建设上来弥补这个不足。

第四个因素:产品成本。

面对同样的产业环境,成本领先一直是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成本领先可能来自于规模效应、先进技术,也可能来自于公司长期的精益求精、循序渐进的建设。

能够拥有护城河中的一些元素,是一个公司最终成功的关键。如果这些所谓的护城河不存在呢?

其实还有一个屏障看起来有点无奈,但是很有效——利润率。哪里有暴利,哪里就一定有很多竞争对手。所以,与其让竞争对手瓜分市场,领导者还不如主动降低利润率,以获得更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举个美团和滴滴的例子:

处于垄断地位后,滴滴不仅没有构筑起对手不易模仿的护城河,还取得了很高的毛利率。这就相当于用一个高音喇叭向全世界宣传,这里的市场又傻又有钱(利润丰厚),导致了美团的无情一步。

假设滴滴花更多的钱,把调度做得更好,把地图做得更准,给司机更多的激励,不仅构建了更深的护城河,还拿出了短期的财务报表,可以让潜在的对手更加望而却步。他们会想:连唯一垄断者的财务报表都这么难看,何必去掺和?

小米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雷军在小米某城市发布会上向所有用户承诺,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绝对不会超过5%。这是因为小米在硬件上要的是规模、用户体验和护城河,低利润率有利于战略的顺利实施。虽然利润率低在一定意义上形成壁垒,但并不意味着公司必须放弃大部分利润才能形成护城河。

现实中,“天才”创业者往往有“后手”,即前端依靠低利润率模式,后端有能力带出一个赚钱的模式。

比如小米硬件可以不超过5%的利润率,但是小米的广告、内容分发、会员费等。都有超高的利润率。在大量硬件用户的基础上,小米的整体盈利能力还是很强的。

护城河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它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对护城河理论不屑一顾。他认为护城河是动态的,不是让你安全依靠的。

他认为,再深的护城河,也阻挡不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者。唯一的办法就是疯狂创新,不断向前奔跑。特斯拉疯狂奔跑的姿态,其实是在构筑护城河。

另外,如果再考虑资本,会发现资本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这也会增加一个公司塑造护城河的难度。

以前,一个公司有可能进入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以它的工匠风格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公司。但是现在,资本已经不被允许了。一旦商业模式被验证可行,下一步就是借助资本大规模复制。* * *共享单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有一点要记住,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一家公司是否有这些护城河。

如果你认为一个公司的护城河是品牌,那就要看这个公司的产品是否比同类产品有更高的定价和更低的销售费用。

如果你认为一个公司有规模效应,那就要看它的营收增速是否快于成本增速,利润率是否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提高。

如果一个公司的产品具有多边网络效应,通常它的客户数量会比行业增长更快,成本会有边际下降?

如果你认为转化是一个公司的壁垒,那就要看它是否有高重复购买率和低营销费用。

如果判断一个公司有成本优势,那么它应该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费用率。您想验证这一点吗?

此外,积极利用低利润率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玩家值得关注,在壁垒未明的情况下过早追求利润往往是一种短视行为。

总之,客观事实和财务数据是支持护城河判断的重要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