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新型显示器?听听两位院士怎么说。

近年来,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以及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AI等新兴需求的持续释放,使显示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端口,为新型显示技术创新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5月29日举行的2019海峡两岸(成渝)新型显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欧阳中灿院士和郑有炓院士关于超高清视频和微型LED产业发展的演讲无疑成为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

超高清视频产业应借冬奥会东风飞翔

2065438+2009年3月发布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22年)》明确提出,到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整体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有条件的地方电视台开办4K频道,不少于5个省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和IPTV平台开展4K直播频道传输和点播业务。到2022年,4K渠道的供应能力将大大提高。超高清视频节目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万小时,超高清视频用户规模将达到2亿。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中灿表示,超高清技术不仅将用于电视行业,还将带动VR/AR、医疗显示、数字标牌、安防监控、车联网、军事地图等行业的发展。预计2020年,4K/8K超高清图像产值将达到2.5万亿元,其中8K超高清图像产业将超过1万亿元。

根据IHS Markit的预测,2025年,超高清视频显示屏的市场需求将达到183㎡,渗透率达到67%,产值约700亿美元。

欧阳中灿认为,中国在4K/8K超高清图像产业的优势集中在回放、显示、传输等环节。在播放和显示方面,中国大陆的8K超高清显示终端具有绝对优势。创维、海信、长虹、康佳等品牌企业相继推出8K超高清电视。领先的半导体显示企业BOE在8K超高清显示面板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三星和LG在美国消费电子展上展出并获奖的8K系列产品都来自BOE。日本是8K超高清行业的全球领导者,日本在四年前就开始与BOE合作。日本在2016巴西奥运会上试用的显示终端采用了BOE自主创新的8K显示屏,而不是日本本土公司夏普的产品。

欧阳中灿算了一笔账,得出结论:看似“过剩”的TFT-LCD产能,在4K/8K电视的需求下,远远不够。他说,目前中国有7亿台2K电视。基于10代以上的产能,每片6片65寸。5块(BOE 2块,广州富士康1块,华星光电2块)每年只能提供4000万台4K/8K电视,全部更换需要近20年。然而,从2K到4K/8K的过渡不是“立即”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2K、4K和8K将并存。

他还指出了日本发展4K/8K的路线图。为响应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召开,日本NHK电视台推出了4K/8K电视广播。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影像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召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部署尽快启动4K/8K电视转播,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为此,他建议,首先,制定4K/8K超高清影像产业发展战略,推进影像产业供给侧改革,引导我国超高清影像产业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尽快实现4K/8K超高清产业化。

其次,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在制定《2019—2021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时,应出台“购买4K/8K电视补贴”等政策,支持中国消费者更换2K电视,升级至4K/8K电视。

最后,以产业链重点企业和R&D重点机构为核心,成立国家“中国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研究各国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搭建产业协同发展支撑平台,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建立标准和专利体系,拓展高清视频源生产平台。

把握微LED发展机遇,掌握发展主动权

在刚刚结束的SID显示周2019(国际显示周)上,Micro LED产品的集中展示印证了郑有炓的观点。台湾理工学院制造的micro-LED用PCB板,台湾省快创科技制造的7.56英寸全彩micro-LED显示屏(分辨率达到720*480,每英寸像素114PPI,透过率60%),高达458PDPI的柔性micro-LED显示屏和可穿戴设备,天马微电子制造的7.56英寸透明全彩显示屏。华星光电的3.5英寸全彩micro-LED显示屏,普莱西面向AR应用的micro-LED显示屏,X- Display的主动驱动micro-IC方案,5.1英寸70PPI显示面板...各种产品让micro-LED大放异彩。

郑有炓认为,基于Micro LED显示屏的可扩展性,Micro LED模块的无缝拼接可以实现任意尺寸和形状的超大屏幕终端的显示。与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相比,Micro LED更具优势,支持下一代数字影院显示器对高动态范围、超高每英寸像素、高亮度和高对比度的要求,有望率先推出以数字影院屏幕为代表的超大高端工程显示产品。广泛应用于数字影院、指挥调度中心、商业中心展示、高端商务会议、高端数字告示、光电制作级产品。近年来,索尼、三星和LGD相继推出了各种微型LED拼接模块,成为超大数字电影屏幕原型。

郑有炓强调,“传质”是发展微型发光二极管最重要的瓶颈技术。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提供各种批量转移技术的设备制造公司,比如Uniqarca开发的“激光贴片机技术”,一台激光每小时可以转移1亿个管芯;日本设备厂东丽在今年的NEPCON JAPAN上展示了一套转移巨大的技术和设备。“目前,微型LED技术进步很快,而八仙已经漂洋过海,展示了他们的神奇力量。尚不清楚哪种技术会胜出,但这不会影响微型LED产品的进一步发展。”郑有炓说。

郑有炓还认为,迷你LED作为发展微型LED的过渡技术,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他表示,Mini LED支持小间距LED向减小间距的方向发展。小间距LED技术的发展面临一致性差、成品率低、成本高、可靠性差、维护困难等技术瓶颈。Mini LED从分立封装实现集成封装,可以克服这些技术难点,推动更小间距产品的发展,为小间距LED技术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迷你LED有望成为继小间距LED之后支撑LED显示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带。

最后,郑有炓总结道,Micro LED是一项战略性新技术,它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支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LED显示技术的可持续发展。Micro-LED推动LED显示技术的巨大变革,小间距LED、Mini LED、Micro LED的协同发展,引领LED显示技术从户外高端应用走向主流民用市场,为LED显示产业拓展巨大商机。“我们必须抓住微型led的发展机遇,借鉴显示行业的发展经验,积极应对,抓住技术机遇,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郑有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