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慈善有什么坏处?
第一,高调行善曲解了善的本意。从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局来看,当今社会高调的慈善家,大多是拥有高额财富资产的富人,在对社会的捐赠上,无非是大把大把地砸钱。如果他们执意如此高调地宣传自己的所谓善行,必然会在公众中造成一种“行善是富人的专利”的观念。普通人会认为做好事只是社会上一些富人的权利,从而削弱了他们做好事的想法。缺乏帮助他人的道德品质。
第二,从目前国内个别富豪高调的慈善行为来看,并没有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良好的社会氛围更无从谈起。所以,请你的对手不要反复提及个人行为的高调慈善行为,这样会起到广泛的作用。事实上,个别富人这些高调行善的行为,引起了很多普通民众的不满和抵制,使他们对富人的仇恨进一步升级。
第三,高调慈善不会成为有效的监督手段,反而容易成为某些人受贿、名利双收的手段。据新华社报道,南京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潘凯红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逮捕。这个在被捕前三天高调出席慈善捐赠活动的“高调慈善家”,涉案金额共计51.688万元。这看似与一些被曝光的“诈捐”相去甚远,但本质上,这不过是一种更为隐蔽、巧妙的掩饰,是通过非法、不规范地攫取他人财富,为自己获得名利双收。最后,在有关部门的调查和介入下,事情才水落石出。
第四,从中国传统的行善思想来论证。中国人历来讲究行善,行善是伴随着行善的,也有低调行善的思想,比如“做好人,要别人看到不真实的东西”。照顾受助者的尊严和情绪,不仅是一种行善的技巧,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忍饥挨饿是小事,耻辱是大事”和“没有食物”等字眼也直接表达了受助者在被施舍过程中的尊严需求。做好事之后,以某种形式宣传自己的行为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个人自由,我们不能给它设置道德界限。但如果这种宣传利用了受助者的感恩心态,将受助者与自己的高调宣传捆绑在一起,那么这就是过度的高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暴力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