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五体篇的文化内涵
最近看了一篇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论文——《史记》五体数的文化内涵。题目很吸引人,我不禁在想:《史记》五体数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这篇论文有什么价值?我能从作者写论文的形式技巧中学到什么?如何写好论文?
《史记》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寿元年。全书包括十二部传记,三十个家族,七十部传记,十张表,八本书,一百三十篇文章。
本文就司马迁对《史记》篇数的安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史记》五体数字文化内涵的提出和可能性,二是对《史记》五体数字文化内涵的推测。两部分再细分成几个小问题,再细分。作者没有过多阐述,开门见山,先提出自己要讨论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她列举了对唐代司马贞提出的《史记》五体数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他们都认为《史记》、《纪》、《表》、《蜀》、《时嘉》、《列传》等五体史籍的编号有其深刻的含义。再者,作者提到司马迁本人在《太史公序》中只说明了自己是三十强家族的原因,而没有明确完整地说明五体之数的含义,所以她对这种神秘的说法提出了相反的看法,王若虚的《文字狱》和沈涛的《史记》对前两种说法进行了斥责,认为毫无根据。历代不同人物对《史记》五体数的文化内涵争论不休,但笔者认为真相往往是在不断的交锋中越来越清晰。虽然历代都有反对萧司马、张守节的人,但学术界从未停止过相信《史记》五体数的数字蕴含着神秘的含义,直到近代朱自清先生再次提出了与真章类似的认识。作者用词严谨,引用的例子也有效地支持了他的观点。
然后,作者提到了《史记》中依靠数字编撰五体的可能性。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强调和使用数字的传统。比如中国和西方重视数字,“整个宇宙也是一个数,应该是一个调”。给出数字在《道德经》、《周易》中的神秘意义,以及《吕春秋》、《易传》、《庄子》、《孟子》中数字排列的特殊意义。司马迁接受父亲遗愿后,甚至自诩为周公、孔子之后五百年的第三位文化圣人,立志要写一部大书。作者认为司马迁自然会吸收前人文化艺术的精华,文化内涵丰富的神秘人物与《史记》的深刻内容和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怎么能放弃呢?作者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五篇数量的安排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出身、师徒关系密切相关。他依次叙述,循序渐进,思路清晰,调理清晰。
第二部分是作者对《史记》五体数文化内涵的推测。我觉得作者在学习上是一个谦虚严谨的人。这一部分只是开始陈述司马迁《史记》五篇条数排列的特殊意义,并依次举例,如十二章中的十二。作者首先说明了三和四这两个数的重要性,这两个数必将成为天地阴阳的实数。342、由于天地数的实积,12获得了其他数所没有的独特象征意义,被赋予了极其神圣的意义,成为“日数”。后来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来论证十二是“天子权利的象征和专利”。十二是皇帝的象征。其余三十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的论述也大致相同。
看完这篇论文,首先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学的深刻而广泛的理解,引用的例子也非常符合论述的观点。而且作者的文章框架清晰,条件作用明确,思路清晰,语句有序,层层递进,逻辑性强。作者很清楚自己要论证什么,想要什么,目标明确。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查阅了很多资料。她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值得学习。一定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以致用。另外,多学习优秀的文章,写出优秀的作品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要的是坚持。
最后,笔者得出结论:通过对《史记》中五篇数字的逐一考察,发现司马迁所取的个体数是一个古老的神秘数字,是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的大数或极端数,每一个数字的文化内涵都与其所对应的人和太史公所赋予的深刻含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正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家的博大胸襟和广阔视野,是实现五体合一和整体结构和谐的暗器,承载了史公的情怀和价值取向,是连接人与社会、自然与宇宙的纽带,从而成为其道深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者阐述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承载者,是一篇优秀的论文。我觉得作者要让读者知道他想传达的思想,需要读者和大众的认同。一篇优秀的论文有理有据,思路清晰,可以获得读者的认同,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