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有濒危植物保护图书馆,224种珍稀植物在此安家落户。
而且在研究中心的珍稀植物展区,大面积的植物世界大熊猫珙桐、46瓣广玉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三峡苗圃研究中心成立8年来,* * *共引种繁殖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珙桐、红豆杉等224种苗木29500余株,成活率90{bf}以上,远超国家特有物种移植成活率,15株珍稀植物成功回归自然。
“目前,依托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已有50多种珍稀植物用于库区绿化;未来,三峡坝区将成为面积12平方公里的超大型珍稀植物园。”三峡苗圃中心主任黄桂云说,未来到坝区的游客可以看到只有在书上才能看到的植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林业和生态专家沈国放在实地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三峡苗圃中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库区的生物多样性,确保了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长江三峡生态园有限公司经理张国玉说,三峡工程蓄水后,一些生长在库区的珍稀特有植物将被淹没在河底。为了拯救这些物种,三峡集团于2007年7月成立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隶属于长江三峡生态园有限公司,负责三峡地区珍稀特有植物的研究和保护。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大量珍稀濒危植物在这个“新家”成功生根发芽。
“珍稀植物的保护从引种开始。一是中心工作人员要在库区深山老林中寻找珙桐、红豆杉、巴东木莲、复叶槭等珍稀植物的野生种。然后根据‘生境相似性原理’,从光、水、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海拔高度、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比较,为中心珍稀植物营造最适宜的环境。”黄桂云告诉记者,移栽成功后,要根据每株植物的生长特点,模拟其野外生长环境,进行大量繁殖。
为了让特有物种回归库区两岸,除了通过移植和传统繁殖的方式保护珍稀植物外,该中心还通过实验室组织培养的方式对珍稀特有植物进行批量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从植物中分离出所需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在人工控制下,通过无菌操作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目前,珙桐的组织培养实验已经完成了摘芽、展叶、克服‘黑化’和拉长等实验。如果能够顺利生根,将意味着珙桐的组织培养实验是成功的,今后可以继续栽培和推广。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莲香树将在这两天完成组织培养,届时可提供数千株幼苗。”据黄桂云介绍,该中心研究团队经过10000多次组织培养实验,对24种植物取得了研究进展,其中“百合试管鳞茎的诱导方法”和“一种室外水培的橡胶树试管苗生根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三峡苗圃研究中心正在筹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占地20000平方米的温室。黄桂云说:“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库区的珍稀特有物种从实验室恢复到基地,恢复到库区两岸,让它们在库区广泛繁殖,重新焕发生机。”
本文由植物专业网站plant house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