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文化?
巧克力研究的新发现
在近500年的历史中,没有一种食物像巧克力这样迅速而果断地征服了世界各个角落的各类人群。“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一样”,一部电影中美丽的女主角自豪地向世人宣称。在那部电影中,巧克力被描述成一种可以改变命运的神奇糖果。如果你怀疑这个魔术纯属虚构,英国著名杂志《自然》的一篇科学论文可能更有说服力。
在2003年8月底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一个由意大利和英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适量食用黑巧克力(不加奶油的巧克力,又称苦巧克力),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物质,预防心脏病。研究者招募了1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本实验,其中女性7名,男性5名,平均年龄32.2岁,平均体重65.8 kg。他们都是非吸烟者,血脂水平正常,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药物或各种维生素产品。12志愿者分为三组。一组只吃100克黑巧克力,一组吃200克奶油巧克力(白巧克力),另一组吃100克黑巧克力加200毫升全脂牛奶。1小时后,检测血浆总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食用100克黑巧克力的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提高了近20%;然而,牛奶或牛奶巧克力组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没有显著变化。研究人员认为,巧克力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尤其是表儿茶素,是巧克力抗氧化能力的主要原因。
巧克力的甜蜜传说
巧克力的原料最初来自拉丁美洲,那里的热带雨林长满了茂盛的野生可可树,树上结满了果实可可豆。经过几天的发酵,这些豆子经过清洗、干燥、烘烤、粉碎除去外壳和胚芽,留下胚乳,利用胚乳或压出可可脂,最后磨成细粉,这就是可可粉;将可可粉加热溶解,加入砂糖、奶粉(全脂或脱脂)、乳化剂等。、搅拌混合、研磨、细化链条等加工工艺得到液体巧克力,再经调温、定型、冷却得到巧克力。
3000多年前,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开始用可可豆制作饮料。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于1502年首次将可可豆带回西班牙。此后,欧洲殖民者在入侵和掠夺拉丁美洲的同时,对可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516年,西班牙殖民军总司令费尔南德·高尔斯在给西班牙国王的报告中说:“有一种可可豆产于墨西哥的广大地区。任何人喝了这种饮料,都足以使人在一整天的行军中精力充沛。”他还送给国王一盒精制可可粉。国王专门为品尝可可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但所有的参与者都一致认为这种“苦水”难以下咽。
1519年,另一位西班牙冒险家科尔特斯在墨西哥阿兹特克印第安统治者蒙特祖米的宫殿里喝了一种叫“Xocoatyl”的苦味饮料,这是一种混合了可可豆、香草、香料和玉米的饮料。在印度语中,“Xoco”是泡沫,“Atyl”是水。巧克力的英文名“Chocolate”就是由此演变而来。后来,科尔特斯把这种饮料带回西班牙,西班牙人发现加了糖、香草和肉桂后味道很好。这是欧洲第一个可可饮料配方,西班牙人非常珍惜这个配方,并保守了近百年的秘密。直到1606,意大利人卡雷迪才把制作巧克力饮料的秘方带到了意大利,再辗转传到了法国和英国。到17世纪中叶,巧克力饮料在法国和英国已经相当流行,但价格相当昂贵,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
1765年,北美马萨诸塞州的多尔西·贝克博士建立了第一家用可可豆生产巧克力粉的工厂。1819年,23岁的瑞士人Cahierre做出了第一块巧克力糖。从此,巧克力不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糖果和零食。1828年,荷兰人冯·霍顿(von Horten)从可可浆中去除可可脂,首次制成速溶可可粉。同时,用可可粉和可可脂制作巧克力,比直接用可可豆要好得多。霍顿的发明彻底改变了可可和巧克力行业的面貌。今天,霍顿的方法仍在使用。从65438年到0847年,英国的弗莱父子公司在可可粉中加入糖和可可脂,用模具将其塑造成巧克力块,制成我们今天吃的巧克力糖。另一次突破发生在1876年,瑞士的丹尼尔·彼得在巧克力中加入牛奶,首次制成固体牛奶巧克力,成为现代巧克力的雏形。
巧克力的色情文化
巧克力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甜点,尤其是在欧美。无论男女老少,食客不计其数。是什么让众多食客趋之若鹜?
首先是巧克力的独特风味。可可豆经过发酵、干燥、烘焙后会产生浓郁独特的香味,这就是巧克力的主题。可可含有可可碱和咖啡因,会带来愉悦的苦味。可可中的单宁有淡淡的涩味,可可中含有少量的有机酸。可可脂可以产生一种脂肪和光滑的味道。可可是苦的、涩的、酸的,可可脂是滑的。配以糖或奶粉、奶油、麦芽、卵磷脂、香兰素等辅料,经过精湛的加工工艺,巧克力不仅保持了可可特有的口感,而且更加和谐、愉悦、美味。一块精制的巧克力,细腻柔滑,唇齿间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巧克力不仅味道美妙,还因为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外,巧克力被称为“爱情巧克力”,搭配玫瑰是情人节最好的礼物。在喜庆的日子和节日里,送一份精美的巧克力给亲朋好友,是一种深入内心的温暖感觉。这份深情,体现了人的品味和真谛。
正如中国人有茶文化一样,外国人也有他们的巧克力文化。在欧洲城市的街道上,你会在几步之内看到一个巧克力屋。主人穿着传统服装,用古老的研磨机制作各种巧克力和巧克力饮料。在德国科隆的莱茵河畔,还有世界上唯一的巧克力博物馆——美可心博物馆。在里面,你不仅可以详细了解巧克力的历史和制作,还可以品尝到博物馆里的小型巧克力加工机制作的新鲜巧克力。法国人也很爱巧克力,在巴黎和里昂有很多专卖手工巧克力的老店。巴黎,这座美食之城,在巧克力发展上的主导地位不亚于它在食品领域的成就。目前,瑞士人均巧克力消费量居世界之首,每人每年吃掉10公斤巧克力。即使在日本,平均每人每年也要吃掉1公斤巧克力。目前,我国巧克力产能超过65438+万吨,但实际产量不足6万吨,人均年消费量不足50克,不到西方国家平均消费水平的654.38+0%。
甜味健康食品
巧克力是一种美味的食物,但它容易引起许多人的恐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巧克力因其高脂肪和高热量被列为可导致肥胖、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罪魁祸首。其实这完全是对巧克力的误解。
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糖。吃多了肯定会让人胖。但是巧克力并不是肥胖的主要原因。瑞士是消费巧克力最多的国家,每人每年吃掉10公斤巧克力,但肥胖率却是全球最低之一。
巧克力含那么多脂肪,会不会造成血管堵塞,引发心脏病?巧克力中60%的脂肪是饱和脂肪。当你吃巧克力的时候,你真的把它们都吞下去了,但这并没有太大的害处。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每周吃三到四次巧克力的女性比很少吃巧克力的女性患心脏病的几率要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42名健康男性每天吃46克牛奶巧克力。20天后发现,巧克力对血液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影响,但能显著提高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巧克力中含有的糖分对人体有害吗?吃多了确实有害,但是巧克力中会使人血压升高的糖指数很低,和燕麦片中所含的差不多。巧克力里的咖啡因怎么办?一整块黑巧克力含有10到30毫克咖啡因,而一杯咖啡含有100毫克咖啡因。
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人体需要食物中大量的宏量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它们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并保持身体各组织间的正常工作。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值(rdi),正常人每人每天宏量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为:蛋白质为总能量的10%,15%,约75g和90g脂肪占总能量的20%到30%;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5%到65%,每天至少要摄入50克;一块44克的黑巧克力含蛋白质1.85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27.76克..此外,在约占人体体重4%和5%的20种常量元素中,钙、磷、镁、钾、钠的日需求量均在100 mg以上。一块44克的黑巧克力含有14.08毫克的钙、58.08毫克的磷、50.6毫克的镁、160.60毫克的钾和4.84毫克的钠,所以巧克力可以补充人们每天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用于制作巧克力的可可粉中含有一种叫黄烷醇的抗氧化剂,被认为对人体有抗心脏病和抗癌作用。虽然这种物质存在于红酒、水果、蔬菜和茶中,但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黑巧克力中含有的这种抗氧化剂更有效。比如黑巧克力的抗氧化剂含量是奶油巧克力的3倍,是一杯红茶的4倍。巧克力颜色越深,含有的可可粉越多,抗氧化剂含量越高,当然功效最好,只是味道有点苦。
虽然巧克力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过量食用对健康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医生出于健康考虑,不会鼓励人们多吃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