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诊断的研究历史
聚合酶链反应
对核酸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致力于体外基因分离的研究。在1971中,Korana首先提出了体外核酸扩增的思想:“DNA变性后,用合适的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克隆出tRNA基因”。
1983年的一天,美国科学家Kary Mulis驾车行驶在蜿蜒的州际公路上,诞生了PCR技术的雏形。他在实验中证明了PCR的想法,并于1985申请了第一个关于PCR的专利,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PCR的学术论文。此后,PCR技术得到了生命科学界的广泛认可,Kary Mulis从65438到0993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Mullis最初使用的DNA聚合酶是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Klenow片段,但它的缺点是酶不耐高温,在90℃会变性失活,所以每循环都需要重新加入。在1988中,斋祀等人从一种分离自温泉的水生嗜热细菌中提取了一种热稳定的DNA聚合酶,克服了这一缺点,从而使PCR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使PCR成为遗传和分子分析的基本基石。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PCR已经成为实验室的常规技术。它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极其灵敏的扩增系统。与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相比,核酸诊断是一种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弥补传统临床诊断方法的一些缺陷。例如,核酸诊断可以直接揭示病原体的存在,客观地反映病原体在人体内的感染和活动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可以作为有效的监测手段。此外,核酸诊断技术还可以检测常规检测方法难以检测到的病原体,如克服酶免疫检测技术中从感染到抗体产生的窗口期。因此,以PCR技术为代表的核酸诊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