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用途是什么?

热交换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装置,也称为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日常生活中用于取暖的散热翅片、汽轮机装置中的冷凝器、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却器等。它还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电力和原子能行业。其主要作用是保证工艺所需介质的特定温度,也是提高能量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热交换器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装置,如加热器、冷却器和冷凝器。它也可以是某个工艺设备的一部分,如氨合成塔中的热交换器。

由于制造技术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换热器只能采用简单的结构,传热面积小,体积大,如蛇管式换热器。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管壳式换热器逐渐形成,它不仅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大,而且传热效果好,早已是工业生产中的典型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用于食品工业。板式代管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相继发展成各种形式。20世纪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造出螺旋板式换热器。然后英国用铜及其合金通过钎焊制成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散热。20世纪30年代末,瑞典制造了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传热问题,人们开始关注由新材料制成的换热器。

20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航天技术和前沿科学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紧凑的换热器。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技术的发展,换热器的制造工艺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了紧凑式板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满足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需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热管研发的基础上创造了热管换热器。

根据传热方式的不同,换热器可分为三种类型:混合式、蓄热式和隔断式。

混合式换热器是通过冷热流体的直接接触和混合进行换热的换热器,也称为接触式换热器。由于两种流体混合换热后必须及时分离,这种换热器适用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换热。比如化工厂、电厂用的冷却塔,热水是从上往下喷,冷空气是从下往上吸。在水膜或填料的液滴和水滴表面,热水和冷空气相互接触进行热交换,热水被冷却,冷空气被加热,然后通过两种流体的密度差及时分离。

蓄热式换热器是利用冷、热流体在蓄热室中交替流过蓄热体(填料)表面,从而进行换热的换热器,如炼焦炉下的蓄热室预热空气。这种换热器主要用于回收和利用高温废气的热量。以回收冷能为目的的类似设备称为蓄冷器,多用于空气分离装置。

隔板式换热器的冷、热流体用实心隔墙隔开,通过隔墙进行换热,所以又叫表面式换热器,应用最广。

根据传热面的结构,隔板换热器可分为管式、板式和其他类型。列管式换热器以管表面为传热面,包括蛇管换热器、套管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以板为传热面,包括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和伞板式换热器。其他类型的热交换器是为满足一些特殊要求而设计的,如刮刀式热交换器、旋转板式热交换器和空气冷却器。

一般来说,流体在换热器中的相对流向可分为顺流和逆流两种。在顺流中,两种流体在入口处的温差最大,沿传热面逐渐减小,到出口处的温差最小。在逆流中,两种流体沿传热表面的温差是均匀的。在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当两种流体之间不发生相变时,逆流时最大平均温差在下游最小。

在相同传热量的情况下,逆流可以增加平均温差,减少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如果传热面积不变,当使用逆流时,加热或冷却流体的消耗可以减少。前者可节省设备费用,后者可节省运行费用,因此在设计或生产中应尽量采用逆流换热。

当冷热流体发生相变(沸腾或冷凝)时,由于相变时只释放或吸收汽化潜热,流体本身的温度并不发生变化,所以流体的进出口温度相等,两种流体的温差与流体流向的选择无关。除了顺流和逆流两种流向外,还有错流和折流。

在传热过程中,降低隔板换热器中的热阻以提高传热系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热阻主要来源于换热器使用时,隔墙两侧传热面上粘着的薄流体层(称为边界层)和墙两侧形成的污垢层。金属壁的热阻相对较小。

增加流体的速度和扰动可以减薄边界层,降低热阻,提高传热系数。但提高流体流速会增加能耗,所以在设计中要在降低热阻和降低能耗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为了降低污垢热阻,可以尝试延缓污垢的形成,定期清洗传热表面。

一般换热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其中碳钢和低合金钢多用于制造中低压换热器。不锈钢主要用于不同的耐腐蚀条件,奥氏体不锈钢也可用作耐高低温材料。铜、铝及其合金多用于制造低温换热器;镍合金在高温下使用;除了制作垫片零件外,一些非金属材料也被用来制作耐腐蚀的换热器,如石墨换热器、氟塑料换热器、玻璃换热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