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琦的亲身经历
1957,沈琦被南开大学化学系录取,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62年,恰逢全国首次考研。不满足于本科所学知识的沈琦,以骄人的实力成为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1966毕业后一直留在那里。在导师鼓励的目光中,沈琦明白了独立和自强的价值。经过一次次查阅资料,一次次精心操作,她终于顺利完成了实验,跨过了科研路上的第一道坎。从此,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她的灵魂中生根发芽,成为她日后从事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一贯品格。1979年,沈琦赴联邦德国马普研究所深造,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出国前,面对同样忙于事业的丈夫和一双10岁以下的幼子,沈琦心里充满了歉意。但她并没有停止对科学之光的追求。在这个研究所学习的中国人,每个月拿到的奖学金只够维持简单的生活。即便如此,沈琦还是从牙缝里攒了点钱,买了低温恒温水箱、搅拌机等实验设备,这些都是国内紧缺的。沈琦用非常平静的语气讲述了这段经历。她说,那个时候,中国没有一个留学生不想多学点东西,不想把更先进的东西带回去。国家派我们出来就是为了这个!
1981的夏天,带着简单的个人行李和沉重的实验设备,沈琦登上了回家的航班,开始了他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生涯。此时的沈琦,有着两年前一样的坚持,却因为两年多的积累,显得从容醇厚。沈琦忘记了和久别的亲人告别,带着从德国带回来的大量资料,一头扎进了新的工作。当时国内对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刚刚起步。考虑到她在国外所学的内容和成果,中科院决定针对国内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成立有机金属化学实验室,并任命沈琦为实验室主任。此时的沈琦刚刚四十出头,正是她人生修炼的黄金时刻。她的丈夫也事业有成,也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一对事业上并驾齐驱,生活上同样冷漠低调的夫妻,因为对科学的热爱,再次临时请假。实验室成立之初,沈琦作为主任,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时间照顾年幼的孩子。于是,她兄妹一个被送到苏州外婆家,另一个被东北外婆接走,一家四口分了四地。10回国后,该所以沈琦为骨干开展的“稀土定向催化剂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其研究成果“新型轻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反应性能”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她还获得过“吉林省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享受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多项荣誉。
1993年,沈琦回到苏州,在苏州大学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创业。苏大为她成立了金属有机化学实验室。再一次,沈琦像小鸟筑巢一样,从零开始逐步装备实验室。沈琦没有辜负SUDA的期望。1997,她作为负责人之一,承担了江苏省九五项目“光纤用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研究任务。她和研究团队率先将近年来发展的树枝状大分子用于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合成,并首次提出利用迈克尔反应一步合成具有高官能度和低熔体粘度的树枝状光敏聚合物。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光敏速度快、加工性能优良的紫外光固化光纤涂料。应用单元测试证明其感光速度超过了美国著名的DSM产品的水平,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沈琦先后承担了“攀登计划”,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委九五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项目经费1万余元。完成鉴定成果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催化聚合性能”研究成果1.900。自1993以来,沈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近五年发表的研究论文被SCI源期刊引用200余次。2002年,沈琦教授应邀在国际著名的有机金属化学杂志J.Organomet.Chem上撰写研究综述,以她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进一步认可。2006年8月,沈琦申报的“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化学”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资助金额654.38+0.5万元,标志着沈琦带领的团队在承担重点重大项目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2006年6月5438日至10月65438日至9月23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沈琦教授主持的第十四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是国内有机金属化学的一次盛会,来自内地、香港、美国、日本等地的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余名代表参加,国内有机金属化学8位院士与会。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苏州大学及其以沈琦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有机金属化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