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超级电池时代,1000km起步。

传统的技术路线很难突破,新的电池能量密度增长必须通过新技术来实现。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将是一个标志,打破人们的疑虑和犹豫,带来新的市场裂变。

文谷BT金融

新能源汽车是2020年和2021当之无愧的市场焦点。

无论是比亚迪和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新技术延长续航,还是特斯拉事故频发,还是华为宣布智能驾驶汽车和小米、360等互联网公司官方宣布进入赛道。

新能源汽车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来到我们的生活圈。但说到使用,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有顾虑——太冷了快没电,充电太麻烦,续航不够,长途旅行不敢开车。

电池,这种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真的是决定电动车市场扩大和普及速度的核心。

目前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到了什么阶段?1000 km级电池什么时候量产?氢能电池和混合动力技术未来将何去何从?

对此,BT财经独家连线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博士,与一位接近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士进行了长谈,试图为大家带来第一手的科技资讯!

据梅博士介绍,目前电池技术的发展路线经历了从追求续航,到追求安全,再到再次追求续航的过程。

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一直是两大主流技术路线,其中比亚迪从磷酸亚铁锂起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做磷酸亚铁锂和三元锂技术。

在追求续航的第一阶段,市场更关注三元锂电池,因为在能量密度和续航上可以实现相对简单的突破。从三元锂电池532到三元锂电池811,能量密度的提升使得这一时期的大部分顶配电动车都实现了500公里以上的续航。

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和安全性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往往被视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随着三元电池中镍的比例越来越高,电池的热稳定性也随之变差。前两年蔚来、特斯拉等电动车自燃事故频发,一方面是电池组集成电路工艺不当所致,另一方面也与高镍电池不稳定有关。

这也是动力电池开始第二阶段——追求安全性,市场再次回归磷酸铁锂电池的重要原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CTP技术等。,改变电池技术,提高磷酸铁锂电池的综合能量密度,通过不同的技术使动力电池再次达到600公里以上的续航水平。

毕竟这个阶段带来的能量密度的提升是通过技术而不是技术突破来实现的。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能量密度的空间受到技术的制约,未来继续提高的空间有限。磷酸铁锂电池在低温下失电过快的问题也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障碍。这种方式无法满足长电池寿命的市场需求。

如今,市场的方向又变了。当三元锂电池技术路线的方向遇到安全隐患,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也遇到技术瓶颈时,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技术路线。

在5月17日的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业绩说明会上,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表示:“公司正在研发的无钴、无稀有金属电池,不是磷酸铁锂电池。”并强调“请不要以为电池只有三元和磷酸亚铁锂,我们在研发新化学体系的动力和储能电池。”"除了现有的量产体系,公司还拥有丰富的电池技术储备."并坦言“目前我们三元和锂离子电池的竞争力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正在布局的新系统电池相信也很有竞争力。”

梅博士向BT财经介绍,各大电池厂商技术研究的新方向与以往提高能量密度的方式有很大不同。虽然1000公里的续航标准在冬季使用时可能往往只有600公里左右的实际续航,但1000公里似乎是一个阶段性的信号,会打消很多消费者对电动车续航能力的顾虑。从市场来看,现在最早可能投入量产的有:

广汽集团海绵硅负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280Wh/Kg,续航里程超过1000km。

蔚来的半固态电池号称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续航里程超过1000km。

SAIC智基的“锂掺杂技术”电池具有高达300Wh/kg的能量密度,支持接近1000km的电池寿命。

梅博士说:“明年,也就是2022年,我们将见证这种汽车的量产。”

目前新能源汽车仅占燃油汽车总销量的5.4%,千公里续航量产将加速打开市场,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至于被寄予厚望的纯固态电池,据梅博士介绍,一旦电池由液态变为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将大大增加,从而大大提高电池寿命。但另一方面,固态电池中,能量传递效率低于液态,能量释放速度较慢,无法满足汽车使用需求。这也是目前实现固态电池技术落地的难点和痛点之一,突破技术限制可能需要4-5年。

相比锂电池的辉煌,比亚迪和丰田曾经关注的混合动力技术,曾经站在风口浪尖的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如今都被冷落了。

不久前,比亚迪新一代宋、秦等搭载超级混动技术的车型陆续上市,以低油耗、平顺性为卖点。长城、奇瑞、广汽等。也布局在混合领域。

对于混动技术,梅博士认为,这种技术毕竟是一种过渡,是市场面临续航能力不足时的权宜之计,也是对市场的一种补充。但说到长远发展,混合动力技术不会是主流方向。

另一条相对沉默的技术路线是氢燃料电池。2019氢能、燃料电池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引发市场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南阳氢能源车可以带水跑”的闹剧,似乎氢能源车在市场上的声音越来越小,让对其寄予厚望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颇为失望。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直言氢燃料电池“笨得不可思议”。

2021年3月,工信部官网获得红旗H5氢燃料电池汽车申请信息。这款燃料电池车最大动态速度为160km/h,0-100km/h加速时间小于10s,续驶里程大于450km。

就在红旗氢能源车申报图曝光的同一天,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推特上发文,称燃料电池应该被称为“傻瓜卖”,这对于汽车来说是一个愚蠢的选择,即使对于火箭来说也是如此,但至少不可笑。

氢能技术前景如何?一位接近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士向BT财经分析:在国家的支持下,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上会有一定的应用。但从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完备性、安全性、成本和能量转换效率等方面来看,还远未广泛应用于乘用车。梅博士也持相同观点,认为氢燃料电池在公共交通、卡车等应用领域确实是合理和合适的。

在谈到马斯克“愚蠢”的评价时,梅博士认为,站在当下,放眼未来,很多事情看似愚蠢,但只有未来才能证明这一切是否有价值。20年前,新能源电动车还被认为是不可信的,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知识。

针对氢能的应用和发展,梅博士表示,所谓清洁能源问题,需要考虑能源制备的全过程。如果用煤发电,然后电解水制取氢气,那么氢能只会在表面“干净”。只有太阳能、水电、风能制氢的成本低于充电电池的成本,氢能的大规模利用才有可能,才有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能源电池行业也在不断发展。

据接近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士透露,“目前,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中国动力电池行业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产能方面,GGII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装机容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根据SNE研究的统计,自2017年以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动力电池使用量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

梅博士认为中国电池技术已经从两三年前的追赶模式升级到中日韩三足鼎立。

目前新能源汽车两大巨头特斯拉和比亚迪都有能力自己生产电池。其中比亚迪是从电池技术入手的。不用说,特斯拉还自建了超级电池工厂。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电池的成本占整车的40%以上。当新能源汽车开始成为世界的知识,许多传统的车辆制造商,如大众汽车,奔驰,通用汽车,通过收购股份和电池制造商,加速了新四化的进程。

电池厂商入侵产业链上游意味着什么?

梅博士认同一位业内人士的观点:“对于年产量低于654.38+万辆的汽车品牌,直接从电池生产厂家采购电池最为合适;年产654.38+10-30万辆的汽车品牌,适合通过合资来保证自己电池的供应。对于年产30万以上的汽车厂商来说,自产相对更划算。”2020年,大众汽车宣布收购郭萱高科总股本的26.47%,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然后,奔驰入股福能科技,持有福能科技约3%的股份。德国汽车在中国投资了电池制造商。

针对这一趋势,接近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士信心满满地回应,直言:“R&D和动力电池生产所涉及的技术、人才和经验积累,与R&D和整车制造有很大不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主机厂也会做各种尝试,包括可能自建动力电池工厂。我们不抵触,不着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电动车行业是长期发展的。”在5月17日举行的投资说明会上,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也表示:“我们相信专业化分工带来的优势。”

由此看来,头部电池厂商的竞争优势和技术优势已经完全确立,并且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正如梅博士所说:“整车厂商的野心对主流电池厂商不构成威胁。除非某些整车厂商成功押注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实现弯道超车,否则技术进步和追赶将长期存在。”

但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猜测一些相对较小的电池制造商可能会面临收购和兼并,类似于大众汽车收购郭萱。

搭载千公里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明年将量产上市,智能驾驶技术也将来到我们身边。技术革命促使行业走向快速升级和扩张。

2022年新能源汽车格局将发生巨变!

欢迎关注BT财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