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举一个生产要素流动的例子,国际贸易?
关键词生产要素区域效应
第一,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1.生产要素区域特征变化的发展轨迹追踪
在古典经济学中,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在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三类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很低,生产要素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此时,区域经济处于一种近似封闭的状态,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包括一个国家内部的地区或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基本不存在。即使存在,也往往是有特殊原因推动的。比如英法等欧洲国家对新大陆的开发,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划分,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是航海技术进步的结果,增强了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
18世纪中叶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明显的社会进步。与此相伴随的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数量及其功能的大小也在不断演变。随着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传统的生产三要素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增长。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将科技进步的因素引入生产要素理论,使生产三要素成为四要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劳动力的流动性,扩大了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信用关系的规范,加速了资本的流动,扩大了资本流动的规模并使其有序化,进一步削弱了劳资的区域性限制,增强了流动性,区域经济发展对当地资源的依赖日益减弱。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大大放大,在构成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作为第五种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要素理论。信息作为经济资源之一,具有高度共享性和高度分化性。* * *免费或以极低的成本享受信息资源,而被分割的信息资源必须付出成本,在某些情况下成本非常高。目前总的情况是发达地区信息资源丰富,欠发达地区相对贫乏。看似信息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很明显,但本质上,信息的流动性极强,很少受到地域的限制。
一般来说,生产要素的地域性与其流动性相对应。某一要素的流动性越强,其区域性约束越弱。如果一个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动性大,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区域资源的依赖弱,而发展的变量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也强,就更有可能利用区域外部经济资源发展当地经济。
产业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主导产业的发展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交替过渡,并伴随着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性的提高。区域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生产要素由相对稀缺的劳动力向相对稀缺的资本转变。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即区域发展的非区域因素增强。从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意味着技术相对稀缺。主导产业的每一次更替,并不意味着该产业所依赖的生产要素功能的丧失或减弱,而只是表明其相对贡献下降了。
2.要素市场,弱化生产要素区域约束的载体。
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和区域性的弱化是以要素市场的成长为基础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并称为三大产业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信用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货币借贷逐渐从最初的双方直接借贷发展到银行借贷的形式。这种间接融资形式的出现,促进了以债券和股票为内容的直接融资形式的发展,大大增强了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同时大大削弱了区域性。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流动和交换的场所。其功能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劳动力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
房地产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权交易和转让的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我国房地产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土地使用权在土地市场上流转,不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使用者不再局限于区域。
除了上述三大产业,要素市场,在现代高科技和信息化时代,技术和信息是生产力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形成的市场也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和信息是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生产、存储、分发和交换日益成为一个专业化的部门和行业。信息市场提供的商品是信息,信息的使用价值最终表现为通过使用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效益远大于信息本身的价值。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消耗大量的劳动力。技术和信息产业市场的发展为技术和信息的流动和转移创造了条件。
总之,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丰富了生产要素的内涵,增强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削弱了生产要素的地域限制。
二,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制度保障——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理论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问题,必须从基本的制度框架中探寻问题的根源。如寻租行为、权力过度集中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等,影响了资源的配置和人力资本的开发。制度安排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主要表现为制度通过影响区域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权力和确立社会交易的基本方案,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选择。其次,制度结构决定了“纠正价格”努力的有效性。例如,大量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经济体制的薄弱导致大量价格扭曲,阻碍要素流动,减缓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制度创新纠正价格可以对区域政治发展作出基本和长期的贡献。再次,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区域要素市场不发达,存在大量寻租活动,技术创新就会非常缓慢。推进区域制度创新,必须在产权界定、契约关系、外部风险分担等方面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以促进要素市场的建立,消除寻租活动,加快要素流动,弱化要素的区域限制。
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秩序、产权界定、人力资本积累的供给、规范交易和风险分担的法律法规等。正是由于这些制度约束,阻碍了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要素流动的制度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简要分析了区域生产要素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要素流动性是不同的,这关系到地区要素市场体系是否成熟完善。如果市场体系健全,五大要素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相对成熟,那么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就会更强,反之亦然。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利益,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更有可能遭受损失。
1,生产要素地区限制弱化对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
总的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综合禀赋强,劳动力素质高,流动性强;房地产市场活跃,土地使用权乃至所有权流动顺畅;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融资非常方便;科技发展水平比较高,专利制度比较完善,产权制度比较健全,技术市场比较成熟,技术交易量比较大;信息产业相对发达,信息量大,流通快。这些都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更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使区域经济更具活力,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可以依靠区域内的资源,还可以利用区域外的资源。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秘鲁在其“增长极”理论中提到的极化效应就与此类似,而穆尔达尔在其“地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提到的“回流效应”就描述了这种情况。在没有非经济(非市场)手段干预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更容易使区域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富者更富”。
2.生产要素区域弱化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相反,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综合禀赋较差,各种要素市场发展水平较低,市场成熟度低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流动。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欠发达地区经济资源的过度流失,有效阻碍了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和回流效应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周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然而,面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收入等多重优势,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既有现实损失,也有持续损失。比如在“回流效应”中,流出人口往往是最有事业心、技能好、就业能力强的人。他们的离开只会使雇佣留下来的人更加困难,甚至产品的本地市场也会萎缩。在当今日益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就会被其他地区所利用,这必然导致地区相对劣势的形成和进一步恶化。增强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欠发达地区要正视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加强要素市场体系和制度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才有出路。
四。结论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生产要素的区域性弱化创造了客观条件,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简而言之,对发达地区是“锦上添花”,对欠发达地区则是“雪上加霜”。纵观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历史,生产要素区域性限制的弱化是必然趋势,不可避免。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利用要素流动性增强的“优势”摆脱其“劣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在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难题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促进各种要素市场尽快建立和完善。此外,还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在财政、税收、融资方面的优惠措施,引导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走向良性循环。
参考
[1]周,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胡佛(E.M .):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3]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罗斯托。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