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精是什么做的?
学名邻苯二甲酰磺酰亚胺
英文名糖精
分子式为C7H5O3NS。
结构式1,1,3-三氧基-2,3-二氢-苯并[d]异噻唑。
基本信息
糖精是最古老的甜味剂。糖精是美国科学家在1878年发现的,很快被食品行业和消费者接受。糖精比蔗糖甜300到500倍。不被人体代谢吸收,在各种食品生产过程中稳定。缺点是风味差,口感苦,限制了其应用。
糖精/糖精钠为白色结晶粉末,难溶于水,而其钠盐易溶于水,对热稳定。它的甜度是蔗糖的300 ~ 500倍,不含热量。吃的时候会有轻微的苦味和金属味留在舌头上。急性毒性LD50(兔)为5000 ~ 800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日摄入安全允许量为0 ~ 2.5毫克/千克体重/天。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动物实验中已发现有引起膀胱癌的可能性,但在人体实验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糖精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唯一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合成甜味剂,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糖精在世界各国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制造糖精的主要原料是甲苯、氯磺酸、邻甲苯胺,都是石化产品。
发明过程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糖是从甘蔗、甜菜等植物中提取的。植物界有一些物质比蔗糖甜。原产南美的甜叶菊比蔗糖甜200 ~ 300倍。非洲热带森林的西非竹抹刀果实的甜度比蔗糖甜3000倍;非洲还有一种粉防己的藤蔓,果实比蔗糖甜90000倍。
但是,这些物质比蔗糖甜几千倍,我们平时很少见到。我们平时用的比蔗糖甜的物质是糖精,比蔗糖甜500倍。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糖和糖精是完全不相干的。只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都是甜的。糖精是怎么被发现的?
1879年的一个下午,在美国巴尔的摩大学的实验室里,俄罗斯化学家法里德·伯杰(Farid Berger)正愉快地穿梭于瓶瓶罐罐之间。今天,他心情特别好。第一,他正在做的芳香磺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实验进展顺利,很快就有结果了。第二,今天是他的生日,他的妻子娜塔莎为他准备了晚餐,让他聚一聚。
暮色降临大地,实验室渐渐暗下来。当烧瓶发出声音时,法里德·比格在煤气灯下专注地看着。翻滚解已经把晚上的生日晚宴忘得一干二净了。终于,实验有了眉目。他高兴地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实验结果。这时,墙上的挂钟“当当”响了起来。“哦,已经6点了。”直到那时他才想起吃饭的时间。他匆忙把一支铅笔放进口袋,穿上外套,跑回家。
妻子和丈夫一起忙碌起来。丈夫摆好酒杯和餐具,妻子端来一盘盘菜肴。晚餐在愉快的气氛中开始。
法里德·比格叉起一块牛排,塞进嘴里。突然,他停止了咀嚼,有点惊讶地问道:“娜塔莎,你今天的炸牛排里放糖了吗?”“没有,我从来没听说过牛排里加糖。不过,”妻子也奇怪地说,“今天的菜有问题。试试看。这沙拉也是甜的。”
饭后,法里德·伯杰还在想着这道奇怪的甜牛排和甜沙拉。出于科学家的习惯,他想找出原因。检查完厨房用具后,他把怀疑的目光盯在餐具上。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想了一会儿,又舔了舔手,然后马上拿出口袋里的铅笔,用舌头舔了舔。
“问题是铅笔,铅笔!”法里德·比格狂吼道:“娜塔莎,你看,我用手摸过的所有餐具都是甜的,这种甜来自我写字用的铅笔。”可以肯定的是,铅笔上的甜味是在实验室里染上的。看来实验室里一定有一种奇怪的特别甜的物质,我要去一探究竟。"
法里德·伯杰(Farid Berger)赶到实验室,点亮煤气灯,仔细地逐一检查实验用的器皿。最后,他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做o-磺酰苯亚胺钠的化学物质。
这个偶然的发现为法里德·伯格开启了一条新发明之路。从那以后,他集中全部精力研究从这种煤焦油中提取的物质。他从又黑又粘又臭的煤焦油中提取甲苯,用硫酸磺化、五氯化磷和氨水处理,再用高锰酸钾氧化,最后经过结晶脱水,得到一种特别甜的白色晶体。他称之为“糖精”,并测量出它比蔗糖甜500倍。
法里德·伯格立即宣布了他的发明,并在美国获得了专利。1886年,化学家移居德国,在那里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从煤焦油中提取糖精的工厂。糖精开始闯入人们的生活。
糖精是甜的,但有害。
据调查,近年来,糖精在食品中的应用明显超范围、超用量。一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牟取暴利,在专门供儿童食用的饮料、果脯甚至果冻等食品中,普遍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糖精代替蔗糖。但他们在食品标签上不做任何明示,或以“蛋白糖”、“甜宝”等美名掩盖使用糖精的事实,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消费者的密切关注。
糖精的化学名称为邻苯二甲酰磺酰亚胺,市场上销售的市售糖精其实是邻苯二甲酰磺酰亚胺的可溶性钠盐,简称糖精钠。糖精钠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450~550倍,所以它的1/10万水溶液有甜味的感觉,浓度高了以后会有苦味。
制造糖精的主要原料是甲苯、氯磺酸、邻甲苯胺,都是石化产品。甲苯易挥发,燃烧,甚至引起爆炸。大量摄入时会引起急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氯磺酸易吸水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对人体有害,易爆炸;糖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质也对人体健康有害。糖精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严重污染环境。此外,从一些中小糖精厂私下流入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的糖精,由于工艺粗糙、手续不全,也含有重金属、氨化合物、砷等杂质。它们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和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糖精钠是有机化工的合成产品,是食品添加剂而非食品。除了甜味,对人体没有营养价值。相反,糖精吃多了,会影响胃肠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降低食欲。
据国外资料显示,加拿大65438-0997年进行的多代大鼠喂养实验发现,大量摄入糖精钠可导致雄性大鼠患膀胱癌。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定,在食品中使用糖精时,必须在标签上注明“使用本品可能有害健康,本品含有可使实验动物致癌的糖精”的警告。
由于食用糖精对人体健康有害,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严格控制糖精的使用,其控制标准一般不超过总糖用量的5%,且主要用于牙膏等工业用途。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糖精的使用量是正常量的14倍。有专家甚至警告,到1999下半年,糖精在全国食糖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总市场份额的55% ~ 60%,严重挤压了蔗糖的份额。
因为2斤糖精的甜度可以相当于1000斤糖,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比,也就是60~70元的糖精可以代替3000元左右的糖。因此,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生产饮料和加工食品的过程中,超量、超范围使用糖精,但食品、饮料的标签上并未标明糖精含量及其真实含量,使消费者误以为是在吃糖,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特别是少数消费者在完全不知道糖精危害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大量食用糖精,引起血小板减少、急性出血、多器官损害等。,并引发恶性中毒事件。
在中国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糖精的使用也到了泛滥的地步。中国消费者协会最近对全国近百种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饮料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约有61.2%的饮料含有各种甜味剂,其中55.1%含有糖精。有23.5%的饮料在生产中使用了糖精,但在标签中没有标明;尤其是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含糖精的饮料高达90.9%,糖精泛滥程度触目惊心。
目前中小学生零食中的糖精问题不容忽视。在一些中小学周围,有各种小吃摊,卖各种小吃和饮料,如汽水、冰淇淋、话梅等。这些低价值的零食饮料很容易吸引中小学生购买。而这些根本没有生产标准,也没有标签和来源的产品,基本上都含有糖精。如果长期食用,会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部分个体会出现厌食症,干扰青少年从正常饮食中摄取营养,对身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中消协郑重发出警告:提请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更严格的糖精使用规定,进一步加强食品标签管理;呼吁广大食品生产企业不要因为片面追求利润而盲目使用糖精,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并明确标明国家允许使用糖精的产品中含有糖精,让消费者知情;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醒消费者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多吃天然糖,购买食品饮料时仔细阅读产品标签,尽量选择从不含糖的食品,购买信誉好的商品;也提醒家长教育好孩子,坚决抵制校园周边的“三无”零食饮料,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