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从低到高分为七层。

OSI参考模型从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也采用分层结构技术,将一个网络系统分成若干层,每层实现不同的功能,每层的功能都以协议的形式进行形式化描述,协议定义了某一层与远处的对等层进行通信所使用的一组规则和约定。每层向相邻的上层提供一组特定的服务,并使用相邻的下层提供的服务。

从概念上讲,每一层都与一个远程对等层进行通信,但实际上,该层生成的协议信息单元是通过相邻较低层提供的服务来传输的。因此,对等层之间的通信称为虚拟通信。

扩展数据:

运行方式

数据由发送方的顶层(通常指应用程序)生成,从顶层传输到下层。每经过一层,你就在前端添加一些该层专用的信息,叫做头,然后再传给下一层。你可以把添加标题想象成在上面放一个信封。

所以在底层,原始数据已经被包裹在七个信封里,然后通过网线、电话线、光纤等介质传输到接收端。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后,从最底层向上层传输,每经过一层就去掉一个信封(即去掉该层识别的头),直到顶层,数据才恢复到最初从发送方顶层生成时的样子。

用网络术语来说,这种在每一层的原始数据上加一个头的操作就是数据的封装,封装前的原始数据称为数据承载。在发送端,上层将数据发送给下层,下层将上层发送的数据作为数据承载,然后将数据承载封装成新的数据,继续发送给下层进行封装,直到最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