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厅发展规划
一.成就和情况
(一)“十五”期间科技工作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加快发展。在“科教兴豫”、“人才强豫”、“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引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应用研发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加快。 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关于实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意见(2001-2010)》、《关于实施河南省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的通知》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促进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的全面发展。
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活动,出台了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奖、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06年的28.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2.4亿元。
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小麦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新药研发等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为重点的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提高。
全省28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联审(认定),86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郑麦9023优质专用小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我省优质专用小麦出口的突破。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杂交芝麻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我省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通过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五”末,畜牧业总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
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实施一批结构调整项目,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得到提升,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我省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社会发展和科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医药卫生领域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十五”期间获得三类以上新药证书37个,其中化学药新药证书6个,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52件。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我省部分类型地区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示范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大力发展河南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显著。2005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5%。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截至2005年底,区内共有企业372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00家。全省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654.38+065.438+056亿元,工业总产值860亿元,工业增加值277亿元,利税总额654.38+048亿元。目前,已建成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央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濮阳生化产业基地、郑州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和郑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其他省级产业园区。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目前,全省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个,其中国家级中心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43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重点实验室30个,高校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1个。
“十五”期间,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29093件、65438件+0.565438件+0.99件,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78.3%和53.3%。200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5,438+0,654,38。
全省* * *取得科研成果484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690项,国家科技奖励55项;技术贸易更加活跃。全省现有技术贸易机构6000多个,签订技术合同16,00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6543.8+00.08亿元,其中2005年签订技术合同377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26.4亿元。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得到支持和加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支持了306名省内杰出中青年科技人才和海内外归国学者的创新活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654.38+0.36.4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有14.44万人,全国排名10。
民营科技继续发展壮大。
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1836家,总收入2280.5亿元,利税300.7亿元,出口创汇26亿美元,R&D投资35.3亿元,超亿元民营科技企业295家。已经确定了五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在我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七位。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展。
全省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建立了8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解决了一批产业升级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普及进一步加强。
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组织实施科普适用技术普及工程,建设科普示范点,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建立了省市级科普网络,有效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2005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成为经济、农业、工业大省,为下一步加快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要求我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前列,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同时,我省科技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0.5%,远低于全国1.3%的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和团队建设薄弱,优秀科技人才匮乏。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15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更加自觉坚定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中心环节,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把建设创新型河南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贯彻全省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促进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科技支撑。我们要努力实现五大突破:
——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突破制约我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制约自主创新的体制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约束。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完善要以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为出发点,尽快形成开放的竞争环境,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约束。弘扬创新文化,引导全民增强创新自信和创新勇气,应当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应坚持以下原则:
——加强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逐步形成自主创新驱动的增长机制。
——深化结构性改革。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突出战略重点。瞄准发展目标,着眼战略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环境,优化机制,集聚优秀科技人才,大力激发创新创业精神,打造“中原人才高地”。
——总体发展布局。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项目、基地和人才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效率。
——促进协调发展。着眼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