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动物有社会行为?
动物的社会行为科学家把群居动物之间各种形式的互动称为动物社会行为。研究表明,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如捕食、供给、求偶等。越低级的生物,行为越简单。同时,动物的社会性也在发展变化,以生存和繁衍进化为目的。动物的行为有明显的遗传因素,有些与环境密切相关。如果系统总结,动物的社会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势等级序列。目前,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一种时尚并逐渐普及。如果你去海滩、湖泊等螃蟹生活的地方,早上散步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螃蟹随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了。其中,大螃蟹的行走姿势是八爪撑着腹部离地,挥舞着钳子,威逼;弱小者遇到他,会迅速将八只爪子平放在地上,腹部贴在地上,做出诚实的臣服;即使是那些欺软怕硬的大螃蟹,遇到比它们大的螃蟹,也会乖乖地把肚子贴在地上,老实待着。否则弱者必然会被强者打败,结果就是那些偶尔看到没有钳子或者只有一个钳子的人,然后就是有两个钳子的败兵(螃蟹的钳子有再生能力,还没长大的钳子比原来的小)。总的来说,毕竟残肢的人很少,因为蟹类群体中是有等级制度的,是蟹类通过与自身实力的竞争由强变弱而获得的相应社会地位,称为优势等级序列,使得蟹类社会总体稳定。还有一个例子:今天人们喜欢吃柴鸡和散养鸡蛋。于是,散养柴鸡的农户逐渐多了起来。但是,有这样一个现象让养殖户感到不解:同样的饲养方式,有的养殖户养了100多只鸡,却没有比别人的二三十只鸡下更多的蛋。专家曾给出过这样的解释:鸡群中的鸡也是按实力排序的。因为鸡的数量多,它们很难记住自己的排名位置,所以专注于战斗。产卵成了次要任务。此外,专家也提醒养鸡的农民,没必要把公鸡和母鸡分开养,因为它们是在各自的架上打架,而且不是按顺序排好的,也就是说,“鸡王”不一定要找“鸡后”。这只是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实,等级序列的表现不仅仅只有很多。也很复杂。它有五个基本特征:——恐异原则。恐惧差异原则是指社会动物群体的成员害怕陌生的外来者,他们的行为体现为努力排斥外来陌生人,因为外来陌生人可能对资源(食物资源、空间资源、配偶资源等)造成紧张。)对整个种群构成潜在威胁。比如,在非洲大草原食物匮乏的旱季,狮子绝对不会收留独自一人的狮子,甚至会自己减少数量。——专制与和平。在已经形成优越等级序列的动物社会中,是一个相对平静的群体。动物为了生存繁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并不是天天打架。所以,这个通过强权政治实现某种和平的社会,不欢迎也不会允许外人来扰乱这种秩序。比如在等级森严的猴群中,猴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仅不接受同性出现在其他群体中或者独自游荡,还会将对自己地位构成威胁的成年公猴驱逐出群体。为了保证这个小社会的安定团结。——对权利的渴望。动物社会和人类社会的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其成员都充满了官瘾,他们渴望出人头地。当他们成为老二的时候,他们永远不愿意作为老三退休。因为他们的地位比较高,就像上面说的螃蟹一样,可以摆起架子,摆出一副威风,撑起身子。昂首阔步——社会停滞现象。它是指一旦在动物社会中建立和完善了占优势的等级序列,并且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知道自己相应的地位,那么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就会相对稳定。人口中的成员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的等级地位,也不会轻易打仗。比如在狼群中,当老狼没有资格担任这个职位时,窥视“帅位”的亡命之徒就会蠢蠢欲动。因此,群体中原有的等级序列会被打乱。当一只新的狼被选中时,种群中新的优势等级序列就会形成,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段时间,这个狼群的内部结构相对稳定。-分组。这意味着优越的等级序列不仅仅是个体的排名。还包括群体或区域的地位排名。比如在猩猩群中,女王母猩猩的幼子虽然没有其他成年猩猩身体强壮,但还是可以炫耀的。它不仅可以跑到其他母猩猩的怀里觅食,甚至可能会因为自己想觅食而把其他母猩猩怀里的幼子拿出来扔掉或者杀死。母猩猩虽然不愿意,但是不敢给它喂奶。如果她不愿意或者拒绝给它哺乳,小猩猩就会叫它的“女王”妈妈,惩罚它。交流行为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协调整个群体的行动,群居动物必须频繁地接触和交流信息。虽然不同动物的交流方式不同,但不外乎以下几类:-听觉交流。听觉交流是动物利用发声器官或发出特殊声音来传递信息。群体中其他个体用听觉器官接收信号的过程。比如在《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中,狮子通过发出不同的怒吼、向异性求爱、召唤幼崽、协调狩猎行动、召唤同伴进餐以及通过在进餐时相互交谈来争夺猎物最美味的部位来管理种群。——视觉传达。视觉通信也叫光通信,是指信号发送者通过不同的姿势发生变化或者周围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这样信息接受者就可以用他们的眼睛去感受和反应。比如不久前某动物园发生的一个奇怪现象:由于管理疏忽,黄鼠狼当着孔雀的面咬死了一只珍珠鸡。目睹了这一悲惨事件全过程的孔雀受到了深深的刺激,以至于行为异常,日夜频繁开屏。再比如采蜜的蜜蜂可以传递八字舞和摇摆舞的身体信息。告诉巢中的其他伙伴蜜源已被发现。但这并不需要每个人。它可以从太阳和巢穴的角度,通过不同的身体姿势变化,告诉伴侣蜜源的坐标。——触觉交流。触觉交流是动物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接触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群居动物之间常见的交流方式。以猴子为例,有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交流手段。其中常见的猴子互相梳理毛发的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触觉交流方式。因为稳定和团结在已经建立了优势等级序列的猴子中非常重要,所以群体的所有成员都应该自觉地维护它。猴子互相梳理毛发抓虱子不仅是本能的生理需求,也是猴子之间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它是友谊、友谊和联盟的象征。此外,小猴子给地位高的大猴子梳毛时还有逢迎、讨好的成分,足以说明“奉承”绝不是人类的专利。-化学通讯。化学通讯是动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通讯方式。现在养宠物狗非常普遍。遛狗的时候,狗肯定会趴在土堆上,树根上,座椅下等等。而且这里撒一点,那里撒一点,真的很不雅观,影响环境,缺乏文明。这里有必要给这些狗一个公正的评价:它们不是不文明,而是一种本能的表现。因为主人到哪里都带着它,它把那个地方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它会留下自己的气味,告诉其他狗:这是我的地盘。这时候狗狗撒尿不是为了排泄的需要。就是分地盘。——电气通信。电沟通是动物通过自身电场变化来试探周围环境,感受周围信息的一种本能,主要体现在一些低等动物身上。例如,许多生活在水中的鱼会发出电力线。当周围的物体剪断了电力线,鱼就能感受到这个物体的性质:是石头还是木头?是鱼还是虾?是猎物还是敌人?另外,为了交流,尤其是在繁殖季节,需要通过这种手段来识别对方。看对方是女是男,个体是大是小,是否适合自己...最后,选择大小合适的对象进行交配。求偶行为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求偶行为对动物的交配和繁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并不为普通人所知。这要从这种行为的两种表现说起。第一种表现叫做求偶炫耀。指动物表现出的吸引异性、排斥同性的一种行为或形态结构。对于动物来说,求偶炫耀有以下好处:-吸引异性。-拒绝同性。因为任何动物都不喜欢同性和它争夺交配资源。-促进异性个体的性腺发育。-防止与异类个体杂交。因为任何动物的求偶炫耀都有自己的物种特异性,不会造成不同物种间的杂交。——有利于暴露朝臣的弱点。比如有一只野鸡。雌性会在树林里找一块空地,然后飞到附近的树上当观众。很快,它们的追求者,雄雉,就会成群结队地在雌雉面前的空地上跳舞。一轮表演结束后,表现最好的雄雉会昂首阔步地走出场地,身后会有一大群雌雉。还是刚刚性成熟,第一次表演的雄性竞争者,他们出场后,没有雌性雉鸡随行。他们不得不努力学习,等待来年。所以,通过求偶和炫耀,雌性个体得到了最好的选择。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同性恋。同性恋现象在高等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和低等两栖动物中都存在。那么为什么这在动物中是不可思议的呢?这要从它的生物学意义说起:首先,它具有抑制攻击的功能。因为一些对抗性攻击往往发生在动物群体成员之间,对种群内部的安定团结和整个种群的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根据矛盾论原理,必须有另一种相应的行为来抑制和平息上述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困扰。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同性别的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关在一起观察,发现它们经常频繁打架,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头打下来。但如果有一系列类似求偶行为的交流,比如互相拥抱,互相梳理,那么所有的争执都会平息。并能保持长时间的冷静。同性恋行为对动物的第二个作用是释放能量,缓解紧张。在动物的交配季节,找不到配偶的单身汉也会因为附近其他同类的求偶或繁殖行为的影响而产生择偶的冲动。但是当他们周围没有异性的时候,同性恋可能会在同性群体中发生。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对斑鸠,一公一母,放在一起。当雄斑鸠向雌斑鸠求爱时,雌斑鸠被公鸡取代了。这时,深陷情网无法自拔的雄斑鸠立刻将注意力转向了公鸡。公鸡虽然不理,但还是缠着他。此时公鸡被抱走,无助的雄斑鸠已经到了无论抓到什么都可以求偶的地步,不管是抹布还是拖把。它在目标周围盘旋,向下拍打着翅膀,并频繁地移动头部。所以这种环境自然诱发同性恋。动物在求偶后会举行婚礼,建立家庭。动物家庭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基本类型有三种,即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和单亲家庭。一夫一妻制被称为家庭幸福策略,即女性个体拜访并选择忠于家庭的男性个体。当今人类社会,有些女性的择偶标准极其苛刻。不仅要求男方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还必须有车有房有存款,最好是“上无老下无小无负担”,少妇娇滴滴,缺一不可。同时,雌性动物不仅看重雄性的求偶表现,还关心巢穴是否大、舒适、美观。粮食储备是否充足,等等。直到你把配偶折腾到没有精力或者能力去筑巢藏小三的地步,你才会结婚。这样的家庭不仅生活安逸,夫妻感情也比较牢固。一夫多妻家庭也是女性个人选择的。比如鸡,公鸡,老婆都是群居的。因为母鸡孵蛋后还是小鸡带小鸡,它不会让公鸡靠近。这时候闲着的公鸡自然会去找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公鸡,但关键原因是原来的母鸡不在乎。虎、豹、熊等单亲家庭习惯了单身生活,领地很大,所以见面就是浪漫的一夜情,然后就分道扬镳,形同陌路。至于怀孕,分娩,哺乳,一切都像是陌生人。大家还是过自己的生活。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社会动物中的某些个体为了群体或其他个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的行为。比如,土拨鼠和老鼠生活在小家庭中,每当它们要进行“户外活动”时,每个家庭都会指派专职成员监控周围是否有危险。广阔的草原上将形成高度警惕的监视网。一旦老鹰、狐狸、狼等危险物体出现,只要一声狗叫、老鼠叫,所有的家外就会迅速躲进深深的地洞。这个报警信号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仅是上面的表现,有时候还会很惨烈,甚至很感人。就像蜘蛛和螳螂的婚礼一样,婚礼结束后,雌性吃掉雄性。但雄性是自愿的。他自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女性的营养品。这是一种相对个别的、极端的利他行为。比如,养过鸡的人都知道,鸡在吃东西的时候会发出“叽、叽、叽”的叫声。这是一种食物呼唤的声音,再多的食物也够他吃了。会召唤同类一起吃饭。因为鸡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只要饿上一两顿,就会死掉。所以只能用这种“人人为我,人人为我”的方法渡过难关。但是鸡长大了就会变得自私,然后出现了自己吃自己的极端利己行为。它不仅不再召唤食物,当其他鸡过来想要“分一杯羹”时,还会毫不犹豫地把它打跑。这个用生物学很好解释:古人认为不孝有三种,无嗣。可以看出,人们非常重视家世。一些动物也是如此。成熟的鸡可以通过交配和下蛋来复制自己的基因。为了延续基因,他们必须用有限的食物来补充自己,这对于无法全身而退的个体来说,意义要比吃饭大得多。这种自私的行为是动物本能的体现。利己行为没有错。在人类社会中,有很多与人为善,为他人舍己的故事,也有一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私。动物世界也是如此,与利他行为相反。在利己行为的诸多表现中,亲杀行为可谓是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溺杀男婴行为。在非洲大草原上,年轻的狮子将向老狮王挑战狮王的位置。一旦它打败了老狮王,不仅老狮王的领地会易手,而且这个领地的母狮也会成为新狮王的妻子。如果此时某只母狮正在哺乳,新狮王就会试图杀死幼狮,母狮只能在反抗无效后面对现实。新狮王这样做是因为哺乳期的母狮不可能在发情期做他的妻子。只有杀死幼狮,强行停止母狮的泌乳,母狮才能进入新一轮的发情期,成为它的新欢。幼虫是同类相食的。海洋中的虎鲨是卵胎生鱼,一次能产100多个卵,但产下一条幼鱼时一次只能产一个。这是因为其他的幼鱼在母亲的子宫里已经被它们最凶猛的兄弟姐妹之一吃掉了。因此,新生的虎鲨是一种非常优秀而凶猛的杀手。另一个例子是布谷鸟在雀巢生蛋,雀巢是一座山,布谷鸟在那里孵蛋。孵化出来的布谷鸟会毫不留情地把大山雀的蛋或幼鸟推出巢外摔死,让大山雀小心翼翼地饲养。遗弃是指动物群体或家庭对行为异常的个体的驱逐和遗弃。如果群体中有一个成员得了传染病,很有可能群体面临灭绝。这时候就必须“孤立”了。“隔离”的方法很简单。大家一起跑,生病的跟不上,就会被抛弃。总之,动物的上述行为是无法用人类的伦理道德来评价或评判的,因为它有自己的生物学原因和生存的必要因素:生物体总是要适应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事实证明,只有动物才能快速适应环境。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以上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介绍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社会周围广阔的动物世界,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物和人一样,都是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世界的一部分。人和动物的漫长经历,也是人类的发展史。动物虽然没有人类的思维能力,但它们也在跳动着生命。而且和人类有一定的契合度。因此,认识动物、理解动物、关爱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不仅有助于人类拓展视野或暗示社会事务,甚至还会充满一些深刻的哲理,鼓励和吸引人们去发现和提炼。(作者:黄成,南京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