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常州校区院系设置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主导方向,以机械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为主要特色,面向工程应用,培养现代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与信息化、机电系统测试与控制、计算机工程应用、电厂热能与动力工程、空调与制冷、材料加工工程、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5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硕士,两个学科的材料加工工程硕士,机械工程硕士。“机械与电子工程”是部级重点学科,“机械设计与理论”是“十一五”期间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中,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和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国家专业。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热能工程系、工业设计系、力学系、工程制图系。本科生2072人,研究生187人,工程硕士120多人。现有教职工112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9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学生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达93%。

学院拥有“211工程”四个重点建设实验室和“机电控制及自动化”部级重点实验室,包括微机测控及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焊接自动化及疏浚技术与装备。拥有常州校区工程训练中心(附属)、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示范)三个实践教学平台。拥有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附属)、常州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附属)、河海大学机械设计制造研究所、河海大学机电控制研究所、河海大学焊接技术研究所、河海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河海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河海大学疏浚教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水利部一等奖1,二等奖1。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948”计划项目3项、部委和省资助项目15项、R&D横向合作项目100余项,平均每年资助10万元。近百人获得国家、部级、省级、市级、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完成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2部,每年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重点课件3个。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前身是河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86。1995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年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165438+10月更名为河海。

至今已成为以培养电气信息人才为主的研究教学型学院。迄今为止,学院已培养了7000多名本科和专科毕业生,3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1800多人,研究生300多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高级工程师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2人,98%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

学院现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三个一级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两个硕士点,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工程专业学生。设有通信工程(国家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省级品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国家专业)6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设4系4校——通信与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办公);电气与控制工程系和电气与控制工程研究所(联合办公);计算机技术系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联合办公);物联网工程系和物联网工程研究所(联合办公)。两个研究中心——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研究中心和输配电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实验中心——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省级示范中心)和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三个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输配电设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输配电与节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传感器网络与环境感知重点实验室。

近三年来,学院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承担并完成“863”、“948”、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120余项,有40余人获得省部级、市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SCI、EI、ISTP等)成功申报专利100余项,出版图书教材20余部,20项教学改革成果和建设项目分别获得省、校奖励。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控制科学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两个学科。主要研究被控对象信息提取、转换、传输和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信号采集和实时处理技术、先进传感器技术、智能仪器、测控装置和新型测控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是集现代物理、数学、现代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围绕本学科的主流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应用实践,在电力系统智能检测装置、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智能仪器、声学信号处理与应用、网络测控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和突出的成果。王建青:男,出生于1967+0,浙江奉化人。现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副教授。1988年6月毕业于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数学系,同年7月分配到河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人事处工作。2002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历任河海大学机械学院机械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团委书记,机械系党总支副书记,河海大学常州校区(2000年更名为常州校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河海大学党委统战部主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曾获河海大学机械学院优秀辅导员、常州大学优秀政治辅导员、河海大学机械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河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常州市统战工作先进个人、常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9,2006)。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公开发表论文7篇,主编、参编《大学生党课教育读本》《河海大学校风教育教程》等教材、参考书6部,主持完成项目《高校党总支凝聚力、战斗力探讨》,获江苏省高校党建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高校党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我主持的“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项目获得河海大学2004-2008年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刘丹萍:男,汉族,江苏常州人,1964 11。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曾任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总务处、后勤处、产业处、教务处副处长,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教务处副处长。

1984年7月南京大学数学专业毕业,1984年7月开始工作。2004年3月毕业于河海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研究,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等研究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潘洪林:男,汉族,出生于1964,江苏溧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委员、副书记、纪委书记。65438-0987,2000年吉林大学自然辩证法学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曾任河海大学常州直属分校基础课部副主任、副书记,河海大学常州人文社科部主任,河海大学常州公共教育部总支书记。

主要从事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教学,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专著1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教学与研究》、《江苏社会科学》、《人文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常州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河海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高校优秀党员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