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恢复繁体字吗?
这方面的争论依然激烈。最近日本人和韩国人想把中国繁体字申报世界遗产,引起了中国的关注。是应该恢复繁体字还是继续简体字改革,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现在看来这种争论还在继续。仓颉造字以还之,汉字源远流长。几经变迁,非一朝一夕。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汉字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方面,过去放弃汉字的国家,如韩国和越南,正准备恢复使用汉字。另一方面,世界上形成的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落户世界各地,汉字正在成为全世界人民都愿意学习的一种文字。按说,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跨国使用是一件大好事,但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和问题,比如如何处理繁体字和简体字。目前以日韩为代表的繁体字派正在压迫中国大陆承认以繁体字为主的5 000个统一汉字,而中国大陆已经成功推行简化字50多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而日本、韩国和台湾省认为繁体字是原始汉字,只使用正体汉字,却不承认简体字的地位。这样就会出现汉字使用国和宗主国两足鼎立的局面。大陆作为汉字的宗主国,怎么可能屈服于使用国的压迫,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意志?但是日本韩国都不普及简体字,人们都认识繁体字。你怎么能强迫人们认同在中国大陆以简化字为主的统一汉字呢?如果中国不赶快拿出一个方案,让日韩做点别的来统一汉字,不仅会使中国失去汉字主权国家的地位,而且会造成今后汉字使用的国际混乱,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和汉语教学极为不利。现在有几个学派:中国大陆的简化字不存在,作为繁体字的对立面和完全替代品(不是每个汉字都简化,只是几百个笔画太多的常用汉字)。简化字是汉字的民间速记形式,其中大量来自草书和异体字,也是我国传统的汉字形式。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写作改革只是规范和普及了写作教学。简化字的普及最大的成就是方便了劳动人民学习和书写汉字,对普及教育和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先认简体字,再认繁体字,几乎成了所有现代中国人的自觉学习路径。目前,比台湾省和南韩更早实现现代化的新加波已在中国大陆普及了简化字,一些海外华人也熟悉了简化字。港澳台同胞在内地经商时使用简化字是很常见的。甚至日本人也不自觉地使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换句话说,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固有的继承性和亲缘性使得它们之间的过渡没有太大的障碍。韩国已经跟不上形势了,因为几十年来一直不使用汉字。把简化字当成异端完全是无知,但说它落后于自己也不是真的。韩国认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对立是错误的。纠正这个错误最无声的方法就是中国大陆恢复繁体字的使用和教学,让南韩认识到简体字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继承的,繁体字代表一个源头。简化字代表了一种进步,一种趋势。中国恢复使用繁体字并不意味着对简体字的否定和轻视,而是简体字和繁体字并用,都是公认有效的。事实上,这种两用在改革开放时已经在南方省市实行,以后还会推广到全国。在统一编码的今天,简单与复杂的转换只需轻点鼠标,非常方便。我国恢复繁体字后,九年义务教育仍以简化字为主,但在教授一些古诗词和简单古文时,会使用一些繁体字,主要是培养鉴别能力。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我继续学习古文,以扩大对繁体字的认识和熟悉。此外,中国人在识别简体汉字方面有特殊技能,因此中国人可以无障碍地使用简体汉字。这个好像没问题。中国恢复繁体字的使用和教学后,可以理直气壮地以汉字主权国的身份与日韩讨论统一五千个汉字,但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繁体字版本,一个是简体字版本,两个版本都由中国主持。传统的主要是中国的康熙字典,简化字主要是中国已经普及的简化字,权威完全在中国。由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决定他们想要实施哪个版本。反正都是汉字,也愿意像中国一样并行使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简化写作,快速写作。这种心理并不是现代人独有的。古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发明了笔画稀疏、书写迅速的草书体。草书体并不是书法家的专利,普通人也广泛使用,以至于形成了汉字所谓的“书写体”。比如“学”在古人写字的时候就写成了简化字。笔画复杂的字整体印刷,整体书写,两体并行。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汉字和西方的文字很相似。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简化字是两个体的融合,即书写完全等同于印刷。世界上除了中国没有第二例做二合一的实验。两者的融合意味着相当数量的繁体字被丢弃,使得汉字体系面目全非,部分汉字被放入历史垃圾箱。古人学过文风,所以能掌握两套体系。现在的人已经很不一样了。在学校,他们只能学习简化字,很少接触繁体字。因此,这两种书写系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从纵向来看,年轻人看不懂5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体中文文献(少数翻译成简体字的文献除外),无法融合从古到今的文明,导致传承断裂。从横向来看,中国周边的汉字文化圈也造成了与中国交流时的极大不便。用汉字也很难流畅交流,一个是用传统系统,一个是用新创造的系统。为了弥补不足,不时有繁体中文版的东西出现(比如电影《秋菊物语》的字幕就用了繁体字),方便了中国周边汉字文化圈的观众,却让中国大陆的年轻观众失去了文学体系,只能用难以分辨的乡音来理解剧情。顾此失彼,制造混乱。有人认为拼音的使用在西方,西方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充分显示了拼音的优越性。中国效仿是合理且势在必行的。一个汉字,有时代表一个契约,有时代表一种顿悟,有时代表一个趣味游戏,有时代表一个世界。它和宇宙一样大,一样小。天地之所以活,鬼神之所以幽,人之所以奇,江河之所以流,几乎可以直接通过汉字找到。揣摩它很有趣,它的微妙含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像西方的ABCD,A&B的账本和呆板的字体。繁体字使用了至少2000年没有改变,一直是团结民族的纽带。改汉字等于告别过去。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没有参加简体字的台湾省人,以及对中国历史有感情的人,对繁体字也有感情,所以不喜欢简体字。已经用简化字的人,对简化字的感情,就像爱自己的民族一样,但是对用繁体字的人,他们是厌恶的。这里的争论很像两个民族之间关于谁的地位更高的争论。方嘲讽台湾省人认为放弃古文字是一种损失,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大陆新生代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感情并没有台湾省和香港那么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了一种新的文字,导致古籍鉴定和与古人交流困难。台湾省和香港的识字率远高于中国大陆。它帮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说繁体字误国是没有道理的。然而,简体字早已像繁体字一样被有效地使用。对于很大一部分已经使用简体字的人来说,回归繁体字相当于让他们变成半文盲,非常痛苦。我觉得大家求同存异最好。让汉语多元化发展,否则更伤感情。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当一种传统文化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随便改变是很危险的。频繁换词更容易造成民族分离。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主要民族同源,相互理解对方的语言。后来使用不同的语言,现在两国是死敌。用核武器互相威胁。除了阿尔巴尼亚语,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波坎语等民族的语言都很相似(区别就像北京话、四川话),因为都用马、希腊等拼音来书写自己的文字,导致民族之间意见不合,没有感情,历史上也经常被打死。中国的方言差异很大,没有象形文字是不可能使用同一种书写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