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表现是无法教授的。

“创造力是不能教的”是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美国的素质教育》中第一章的标题。如果可以教,那是个好问题,怎么教?如果教不出来,学生的创造力如何获得?

美国小学教师达琳认为,创造力是教不来的。黄博士也认为:“就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传给学生一样,创造力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性,也不可能。”

从a到b .所以,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教。"

既然创造力是不可教的,为什么当今各国如此重视创新教育,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教师要进行创新教育,但是教师教不出创造力,那么教师应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创造力、创造力、创造力、创新教育等概念进行界定。

创造是一种利用过去的经验产生一些新的、独特的和实用的结果的活动。所以,创作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活动。

创造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的、独特的和实用的结果的能力。人的创造力具有复杂的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对创造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创造精神(创造雄心、创造勇气、创造热情、进取精神、自信和毅力)和创造能力(创造技能和创造品质)。

创造力是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和品质。当某人经常产生新的、独特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时,他会被评价为有创造力。当一个产品具有新颖、独特、实用的特点时,也会被评价为有创意。创造力是创造力中的创造性品质。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改革

创意表现不能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校张怀重

和创造可以看作是同义词。

创造力是无法教授的。

达林小姐和黄博士的观点显然是正确的。相对于

从因循守旧和冷酷无情来说,创造性是一种品质,是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就像每个人都在观察一样,有的人什么都能看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一样。有些人勤奋,有些人懒惰。顿悟、盲目、勤奋、懒惰都是人的品质在活动中的特征。对于人来说,品质和特性是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以及对活动结果的感受中逐渐习得的,是人的直接经验的总结。所以人的创造力真的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练出来的,在实践中形成的。

创造技能可以教学。

创造技能是创造力的一部分。创造能力虽然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教师应该传授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方法。1.教授一般知识和技能

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和传统职责。因为创作需要扎实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前人的知识只有通过个体创造力的转化才能成为创造力的因素,即使在强调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也不能对这个任务和责任掉以轻心。当然,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水平会制约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策略和方法,获取知识技能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对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创造产生影响。

教书?

为了安全旅行,应注意“飞行安全提示”

中小学管理. 2002.5

46

探索和自由观点

探索余郑明

2.教授创造性的策略、技术和方法。

创造有三个层次:采用你从未用过的方式和方法,以获得你从未知晓的结果;采用同年龄段从未使用过的方式方法,获得同年龄段从未知晓的结果;采用尚未被全社会采用的方式方法,获得人类尚不理解的结果。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创造活动应在以上两个层面进行,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吗?不,创造力是以智力为基础的。以前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智商一般或高于平均水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智力的理论分布有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占总人口的97.27%。在没有弱智学校的地方,每40人的班级里大约有1个智力低下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智力正常,可能有创造潜力。研究还证明,智力适当的人与创造力并不呈正相关。换句话说,并不是智商越高,创造力就越高。创造不是非凡的专利。现实生活中,人的创造力差距很大,这大概与人的创造力是否得到了适当的发展有关。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创造技能,如发现问题、收集信息、捕捉灵感等。,还可以教授创造性思维方法,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联想、换个角度思考、批判已有的观点或答案、提出独特的想法。

从1994开始,北京人大附中将劳动技术课改为发明课。它的任务主要是教学生创造性思维。近五年来,该校学生获得国际发明奖6项,国家发明奖17项。

近日,接受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辽宁教师进行了一项关于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其中包括两个学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这种训练结合文本阅读,教会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通过前后测的比较,发现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可以教授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见下表)。

注:* *表示差异非常显著。

这个表说明,与初试相比,复试的创造性思维一般。

分数增加16分,经检验差异显著;创造性思维的各项素质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经测试差异显著。这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是成功的。

以上事实证明,与创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包括创造性思维技能)是可以教授的。如果学生学会了这些技巧和方法,他们就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创造素质不能教,但可以培养。

很多人对比过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发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印象最深的是美国教育更注重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美国老师更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知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实践,经常安排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研究或设计。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素质方面,教师可以也应该做到:1。宣传创作的意义。

创造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复杂活动,是在意志控制下克服各种困难的活动。学生只有认识到创造活动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才能自觉地学会创造和创造。所以要向学生宣传创作的意义。所以,教师首先要具备这些信息,并且要确信。只有自己有说服力的观点才能说服学生。2.创造一个适合创作的环境

首先要说明的是,技巧和方法不是素质或特点,只是产生素质的基础。所以,学生学会一定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后,并不代表他们就有了。

创造力。当学生运用这些技巧、策略和方法时,能否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产生一定的效果?

真正意义的达成是创造能否形成。

力量的关键。

在这方面,老师不会教,只能靠。

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有创造性目标的活动的评价中得到它。教师能做的就是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鼓励学生参与到创造的实践中来。这里特别强调,即使有了第二课堂,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每个教师都应该而且能够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作业的设计中促进学习。

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3.积极评价创造力作为一种品质,创造力既不能教也不能练,只能培养。培养学生的方法之一是积极评价他们的创造性活动。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是在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和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时代,老师的评价是最权威的。如果老师的评价得到了群体的认可,也可以让这个评价价值百倍。

教师的职责是通过学生创作实践中和创作实践后的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将偶尔出现的良好创作品质转变为经常性的、稳定的创作品质,同时迅速纠正其不良特质,最终形成稳定的创作品质。

总之,笔者认为:与创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是可以教授的;创造素质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是不能教的,但可以培养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创造性实践,然后通过创造性成果和教师的积极评价,将创造性逐渐内化和概括为一种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