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校企联盟、产学研、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和成果
大学与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大学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需要相比,高校产学研合作科技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研究者热衷于书对书的研究,缺乏实际应用的动力;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尚未完全建立。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意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国家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产学研合作人才高地,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二,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在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背景下,加强高校与产学研合作,就是要突破传统办学模式,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零距离”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在教学、科研、基地、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一体化合作。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联合科技攻关项目,提高学校和企业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联合研发、* * *建设基地,促进校企联合培养无缝对接,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
要实现“单一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一方面,企业要指派有经验的技术骨干指导大学生实训;另一方面,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培养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企业科研开发或生产实践,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使教师既成为学生的“老师”,又成为学生的“主人”,真正实现从“单一型”向“单一型”的转变
要实现从“纯理论”到“理论+实践”教学的转变。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及时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延伸,实现“纯理论”单一教学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转变。
第四,建立评价体系,提高产学研合作效果。
建立高校产学研绩效评价体系是衡量高校产学研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高校产学研发展的持续动力源。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完善,基于信息化的相关信息平台亟待升级。必须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
首先是建立指标体系。着眼于高校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结合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从评价模块、评价因素、评价指标三个层面建立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高校产学研合作投入产出原理,建立了投入模块和产出模块。投入模块涉及硬件条件、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评价因素。输出模块涉及联合训练、成果输出、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等评价因素。上述两个模块的评价因子不足以客观反映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要细化评价指标,从多维视角量化权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模型,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客观、有效。
二是完善基础数据。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完善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前提。一方面,要按照数据标准整合的要求,建立产学研协同数据采集机制,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收集方法,如文献检索调查、访谈或抽样调查、问卷或网络调查等收集基础数据。
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对各级各类不同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经费强度和委托研究费的评估,建立各自的评估标准。如工科院校和农林博士院校,省部共建的211高校,普通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评价标准体系。
四是统一的信息平台。基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需求,构建了集企业科技数据库、高校专利与成果数据库、专家信息库、合作组织信息库、相关政策信息库、科技动态信息库、人才培养与培训信息库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各类信息库相互连接,集中统一管理,防止垃圾数据出现,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五是建立运维机制。建立信息审核机制,采取分级授权管理,加强信息平台运维管理,强化管理维护责任,确保信息平台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动词 (verb的缩写)积极探索创新,建立长效机制。
在高校与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政府、高校和社会需要形成“三位一体”的模式。只有高校、政府、企业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高校与产学研的合作绩效才能最大化,三方才能真正共赢。
要构建政府协调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宏观协调组织职能,成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组织、协调和规范高校与社会的合作。通过舆论引导、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投入保障、信息服务、评价监督等手段,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内外部环境和关系进行宏观引导和管理。
要建立高校联勤机制。加强高校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互动,实现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实验室建立、科技联合研究等多学科多领域资源共享。打破地域、学校、人才、科研成果壁垒,构建高校与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形成高校与产学研合作生态链。
要建立全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因此,要创新全社会参与的联动合作机制,逐步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收益和风险承担机制以及产学研合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政策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同时,要推进产学研合作顺利发展的各种保障机制,如宏观调控机制、激励机制、科技成果流动机制等。通过高校、政府、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有效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生态圈”,建立高校与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