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以用户为导向,持续探索技术创新。
专注创新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进技术研发。
2021是vivo品牌成立十周年。回顾过去十年,以vivo为代表的国内民营企业通过创新发展,彻底改变了“功能机”时代国内通信终端市场被海外品牌主导的局面,真正推动了中国手机产业的品牌化、规模化和全球化。
2011国内手机市场正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换的关键时刻。各行各业的参与者带着资本进入市场,竞争激烈却泥沙俱下,其中不乏低端产品甚至山寨品。当时,拥有丰富品控经验的vivo抓住了进入市场的机会,结合新时代消费者对视听体验的巨大需求,正式发布了智能手机vivo V1,支持SRS音效,让音乐手机的概念深入人心;次年,为进一步发挥在专业音乐领域的技术优势,打造了X系列,并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载Hi-Fi专业芯片的智能手机vivo X1。
可以说,从智能手机起步的那一天起,vivo就一直紧盯用户对技术创新的需求。
坚持以用户为导向的技术创新,首先要对消费者的需求有深刻的洞察,然后要有将洞察转化为科技赛道持续投入的战略决心。2065438+2008年,vivo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拉网式调查,逐步将专注成像领域定位为技术创新的长赛道之一。
认知很快转化为行动。2019年,vivo不断加大对长视频赛道的技术投入,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个视频R&D中心,R&D投入“不设上限”。
“坚持用户导向,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站在用户的立场上运行。”Vivo认为企业的创新应该是坚持用户导向前提下的创新。一路走来,vivo不断深入洞察用户。只有真正“理解”用户,才能不断发现用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创新投入创造出极致的产品。如今的vivo,基于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在设计、图像、系统、性能四大领域持续创新,在屏幕指纹技术、升降摄像头、微云台防抖、超闪充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真正将硬核技术发展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了一线手机品牌的地位。
布局未来
探索前沿技术,参与行业标准的建立
2019年,我国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通信技术的迭代升级,往往会带来市场的重新洗牌。我们要想在技术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需要那些未雨绸缪兴风作浪者的远见和耐力。敏锐洞察消费者对智能手机通讯、AI等综合性能的更高追求。Vivo率先发布5G终端技术创新,并于2019年2月推出品牌首款5G手机。Vivo能吃到5G“头汤”,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扎实的技术能力。
事实上,作为最早发布5G手机的一线厂商之一,vivo早在2016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的布局,并通过在北京建立研究所,全面参与5G国际标准化的制定。2017年,vivo启动5G天线和射频关键技术预研,同年加入IMT-2020(5G)推进组。多年来,vivo与众多行业合作伙伴共同推动5G技术的R&D和创新,以及行业标准在中国的建立;它还与5G产业链的上游运营商在技术开发领域保持密切合作。到2021年4月,vivo已经申请了3000多项5G发明专利,向3GPP标准化组织提交了5000多份5G提案,真正掌握了通信技术和标准定义的主动权。
在此基础上,收到用户对第一代5G手机耗电快、发热明显、信号连接不稳定的反馈。vivo在5G天线、堆叠、功耗、散热等技术研发领域持续探索,推出多天线、3D堆叠、超导碳纤维液冷等解决方案,破解难题。
“技术创新是一家科技公司进步的原动力。没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和技术创新,就没有支撑产品创新的基础和能力。”面向下一个十年,vivo作为国内民营企业的创新标杆,将与时俱进。企业“自研”的蓝图也将从5G扩展到更广阔、更前沿的技术领域。
比如在6G技术领域,vivo已经领先。2019-12,vivo加入IMT-2030(6G)推进组,成为核心成员单位之一,正式开始6G技术的预研工作;5438年6月+2020年10月,vivo发布了《数字生活2030+》系列白皮书,首次在6G时代提出了“构建物理与数字融合的自由连接世界”的愿景。
负责
党建带头
加入公共服务。
自成立以来,vivo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致力于社会事业。2020年,企业正式成立vivo东莞长安党支部,并于5438年6月+同年2月启动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作为员工的红色家园和* * *空间,在指导集团核心工作的同时,在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也做出了表率。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vivo通过各种措施帮助预防和控制疫情。2020年6月5438+10月,为了帮助缓解口罩供需矛盾,vivo积极响应号召,进军“跨界”线,迅速将部分手机生产线改为口罩生产线。同月,vivo集团在东莞长安镇参加某医疗器械公司紧急会议时,得知医疗企业面临生产人员大量空缺,导致口罩发货缓慢,立即决定调配人力帮助医疗企业快速恢复正常运营。
“你们提供技术指导、机器设备,其他一切我们来解决。”在短短几天内完成人员培训和设备调试后,vivo保障的80名一线工人于2020年6月27日正式上岗,帮助医疗企业快速复工生产,有助于缓解当时口罩供应紧张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