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简介
65438-0979,经铁道部教育厅批准设立自动控制本科专业,当年开始招生。鉴于电气工程系只招收有线通信、铁路信号、自动控制三个本科专业,故于1982更名为电信与自动控制系,简称电信系。65438-0985,经铁道部教育厅批准设立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1992教育部制定了按专业类别招生目录,电信系铁路信号与自动控制两个本科专业合并为自动化,按自动化专业招生。1993原铁路信号专业更名为自动控制专业,原自动控制专业更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简称自动化专业。2012年9月,自动控制专业更名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次修订,专业代码080802T)。1997,全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进一步调整本科专业,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65438-0999任恩恩教授等人创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1999电信系更名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信息与电信学院。2002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功报考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03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功报考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03年成功申请交通信息工程和控制博士点,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随着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的不断扩大,到2006年,校本部和专科生已超过3500人,其中本科专业7个,两个学科硕士点9个,两个学科博士点1个。2006年6月,根据学院专业特点,为便于管理,增强办学实力,信息技术学院分为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两个二级学院。
建校之初,以有线通信专家尹教授、电气工程专家蒋家友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继超教授、铁路信号专家教授为代表的京唐派30名教员成立了电气工程系。设有通信、信号、机车、电工四个教研室,由尹教授任第一系主任,李崇安老师任党支部书记。当时我们招收了50多名通信与信号的本科生,30多名电力机车专业班的学生。1959、1960扩大招生,通信与信号本科专业3个小班,电力机车供电本科专业1小班。两年时间分别录取196和233人。1960下半年恰逢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双革命”活动。学校从本系和外系58级、59级、60级选拔部分学生,设立“二号”“三号”专业。1961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二号”专业改为信号专业,“三号”专业改为通信专业。
师生怀着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形成了良好的校风。1960-1962自然灾害期间,电气系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1962专业调整,取消电源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转到了信号专业,然后电力机车专业下马了。61电力机车学生全部转到汤原学习。同年,甘肃工业大学下马,部分学生转到电气工程系。当时学校从天水路旧址迁到安宁区新址。由于交通和能源紧张,全系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携带部分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徒步前往安宁区新址。为了度过困难时期,一些师生去兴隆山等地为饥荒收集橡子和野菜,困难之大令人难忘。在此期间,师生们发扬延安抗战、自力更生的精神,参加了大量的建校劳动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办好电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电气系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1964至1966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气系60级、61级、62级、63级学生及部分教师赴张掖、庆阳、平凉等地参加这一运动。电力机车专业撤销后,10多名相关教师被调到汤原、株洲电力机车厂、科研院所。1966文革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67,停课闹革命;1968,复课闹革命;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64级和65级的学生中成立了通信队和信号连,同时进行实践教学。1971,“工农兵学生”在大学招生,从1971到1976,通信与信号两个专业招生580多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应从必要的基本文化知识入手,突出生产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师生们到上海通信厂等铁路现场进行感性认识,到中卫、平顶山化肥厂专用线、沪宁线等地进行施工,参加龙西纵横交换机自动故障测试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到酒泉坦克部队进行军事训练。这些学生成长很快,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后,他们已成为各铁路局、车站和地方部门的骨干。
全国高考制度恢复1977,电气工程系迎来了第一批恢复高考制度的本科生,分别是童77和新77。1978秋招童78,辛78。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学校从各个系抽调学生,在电气工程系成立了电子教师班。1979年,班继超教授等人创办了自动控制本科专业(1993后更名为工业自动化专业,简称自动化专业)。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1984招收电信干部专业班。65438-0985,石天宝教授等人创办了计算机及其应用本科专业。1988和1989为北京联合大学培养通信与信号专业本科两个班,1993春季招收两个班。从1977到1997的二十年间,我校的教育发展迅速。电信系除了举办四个本科专业外,还举办了多路通信、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专业课,以及电气干部、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等专业课。
1997之后,全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从1999开始,任恩恩教授等人创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2-2003年,信息技术学院成功申请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此时,信息与电信学院从1997之前的4个本科专业发展到7个本科专业。该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从1997年的1.700人发展到3500多人,成为兰州交通大学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信系在专业设置上发展迅速,同时在学科学位建设、科学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迅速成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1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铁路运输自动化与控制学科成为全国首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此前,班继超教授已在1980招收第一批研究生,班继超教授和尹教授已在1981招收第二批研究生。铁路运输自动化与控制学科更名为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并被定为省级重点学科;1995新增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新增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控制理论、控制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我们在学位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成绩斐然。首先,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招收博士生;同时,我院与交通运输学院、机电学院共建的交通运输一级学科成功入选省级学科,其下属两个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入选省级重点两个学科;同年新增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电路与系统5个硕士点,1博士点,9个硕士点。在教材建设方面,班继超教授编写的《晶体管电路》教材自1963授课以来,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当时该课程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我系的教材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部参加了铁道部教育司组织的教学和教材指导委员会。1992年,董宝生、陈震两位教授主编集成电路教材,由铁道出版社出版。1993倪教授参与编写《电信网》第一、二卷,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获1997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截至2005年底,我院已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大学教材44部。同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更新,各专业教学实验配备齐全,教学实验完好率要达到90%以上。建立了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专业基础实验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保证了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建校初期的四位教授外,在1977至1997的改革开放二十年间,已培养提升了39位教授,其中教授13位,占教师队伍总数的35%以上,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培养晋升了20名中年教授,值得指出的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使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更加合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电信系始终坚持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上下功夫,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突飞猛进。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从1993到1998共修订了四次,年复一年多次修订,目的是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下大力气,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类全国性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董89级,获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迅达杯二等奖,全国第四;90岁的冷汉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科技发明二等奖;93级学生曹绍获得97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制作大赛冠军;93级学生黄康获得铁道部茅以升奖学金;四六级通过率逐年上升,平均通过率达到65%以上。学生多次在参加省级计算机竞赛中名列前茅;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省特等奖一、二等奖;2001起参加两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连续四次参加六个队获得国家二等奖和省特等奖,一、二等奖,在甘肃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学到了专业文化知识,而且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涌现出了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994年,铁道部团委命名电信部总支为部先进总支;91班团支部是部级先进团支部,全路先进班集体;95级学生刘丽英被铁道部团委授予先进团员称号;通过91级梵高,移动91级唐龙,控制92级刘金梅为全路三好学生;2000年至2005年,信息工程大学团委连续六年被授予甘肃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0年丹妮获2003年甘肃省“三好学生”称号;自动化00-1班2003年获省先进班集体称号;信息与电信大学党员学生“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荣获2002年暑假三下乡社会活动优秀团队;信息电信学院党员学生赴少数民族地区“三个代表”社会实践服务团,荣获2003年甘肃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从1958建院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培养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9000人,硕士生200余人,其中包括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校友。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有1个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统分析与集成)。在职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在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方向)、控制工程、电气工程三个领域招生。本科三个专业:自动控制(原铁路信号)、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原铁路供电)。两个国家级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控制理论、控制工程。电工学、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3门省级精品课程。四个重点课程群:电工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
学院设有3个系,1个教研室,分别是:自动控制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电工学教研室;有12个研究所:电子与显示技术研究所、综合自动化研究所、铁路信号应用技术研究所、电气工程技术研究所、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电机及其控制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研究所、计算智能与信息处理研究所、铁路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研究所、交通信息技术研究所、先进控制技术研究所。拥有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1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8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5人,其中7人获得甘肃省“555人才工程”和学校“蓝色工程”资助。现有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350余人,本科生2400余人,自考考生670余人。
学院积极适应铁路建设人才需求,加强铁路专业建设,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机车车辆控制技术”、“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等专业方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围绕铁路“高速、重载、安全”主题,重点支持特色科研方向和团队,依托教育部“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绿色涂装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铁路全电子微机联锁、列车运行控制、机车车辆控制、工业自动化、风力发电控制技术、铁路供电系统、电力牵引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ZR-1416-8大型铝板换热器真空钎焊设备计算机测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车站信号微机联锁系统”已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铁路车站全电子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新型智能网络化电子导向系统研究与应用”、“计算机联锁系统”、“基于软计算的工控优化集成软件平台开发与应用”等6项成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近三年来,高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90篇,其中三级检索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编写出版15教材;科研经费数额逐年增加,2011达到520多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铁道部重点项目2项。
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扩大专业影响力,建立三个工程硕士教育基地;与8个铁路局、1地铁公司、1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多家厂商、工程公司成功举办新技术、专业技术培训;与近30家单位建立了联系,校企培养合作呈现出铁路信号与电气工程专业同步发展、学历教育与短期培养并存、品牌与特色鲜明、质量不断提升、规模逐步扩大的良好局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的国家特色专业。专业介绍自动化实验室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学科为硕士学位点学科授权点。* * *近两年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铁道部重点项目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部门奖1项。现有教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硕士学历的教师占95%。
毕业生可在电力、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交通、仪表、电气化铁路等领域从事电气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发设计、经济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监控技术、电力牵引供配电系统、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测试技术等。
主要专业方向: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铁路电气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在初三)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硕士层次学科授权点。“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为省级精品课程。近两年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教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占90%。
毕业生可从事系统运行、信息处理与控制、实验分析、R&D与设计、经济管理等工作。在铁路、电力、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交通、建筑、新能源等领域,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远程监控系统、工业控制网络、检测技术、电源技术、智能控制、控制系统仿真、分布式控制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机车控制技术、风力发电。
主要专业方向:工业自动化、机车(车辆)控制、风力发电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专业方向在初三)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是国家级专业,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控制两个学科的一级学科都是博士、硕士授权。两年来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铁道部重点项目5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5项。专任教师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
毕业生可从事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研发设计、运维管理等工作。,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计算机网络、电磁兼容与可靠性理论、铁路信号运行基础、信号基础设备原理、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区间信号自动控制、铁路信号遥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编组站综合自动化、计算机联锁。
主要专业方向:铁路信号、高速铁路控制、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三年级分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