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燃料电池专利有多少?
目前世界上除了日本、现代、本田,玩“氢”的人不多,但是有一种气味散在整个中国市场。除了少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企,像长城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独立的氢能研发公司,很多本土企业也涌现出氢能科技巨头。
9月13日,SAIC正式发布首款燃料电池MPV?MAXUS蔡斯·马克斯?EUNIQ?7,并同时宣布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首个“氢能战略”。
到2025年,至少推出十款燃料电池汽车产品,SAIC何洁科技(为行业提供燃料电池产品和工程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亿市值,建立1000人以上的燃料电池R&D和运营团队,形成10000辆燃料电池的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10%?以上。
政策催熟剂
发布会上,有媒体感觉很突然。为什么要在这个时期疯狂强调氢燃料电池汽车?
长期关注氢能行业的读者一定熟悉以下政策。今年4月底,工信部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氢燃料电池补贴迎来剧变。
通知中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财政鼓励将从全国范围内减少到“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氢燃料汽车的普及将不再是满天飞,而是“有的放矢”,控制公交线路因配套不足而无法运营的局面。
经过4年左右的时间,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已经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了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9月8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分为三年和五年两个阶段,目标分别定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氢燃料电池汽车和产业链产值。
他还表示,2023年前,将培育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推广3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将超过85亿元;2025年前,培育5-10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突破10000辆,全产业链累计产值超过240亿元。
在这个时候,SAIC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要知道,SAIC在燃料电池领域已经有了近20年的研发经验,做了充足的技术储备,积极参与了15燃料电池国家标准的制定,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商业化应用。
SAIC总裁王晓秋说:“今天,世界汽车工业和全球能源领域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崛起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发布会甚至有点“炫耀”。
作为中国最早开发燃料电池技术的汽车企业,SAIC于2001启动了凤凰一号燃料电池汽车项目。在过去的二十年里,SAIC在研发方面花费了超过30亿元,获得了565,438+065,438+0项与燃料电池相关的专利。
SAIC子公司何洁科技已掌握从电堆核心部件开发、电堆集成、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到动力系统集成、整车集成的全正向开发能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它推出PROME?P390燃料电池系统各项技术指标接近丰田、现代为代表的全球水平。
“堪比丰田”也是技术分享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
氢能产业的“合作共赢”
因此,在新一轮政策的刺激下,SAIC也有了文章开头的宏伟计划。“十辆车,百亿,千人,万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万车的概念。
在一系列宏大的计划面前,最终只有一万辆车落地,不免让人听起来有些头重脚轻。目前全球单一市场中,除了日本和现代,没有一个地区的产销量超过1万辆。与燃油车不同,“万辆”相当于规模和市场地位。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氢能源汽车产量约为10600辆,其中乘用车7578辆,商用车3022辆,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个地区。其中,氢能汽车国内产量3022辆,其中氢能客车产量1340辆,比2018辆增加630辆,氢能货车产量1682辆,比2018辆增加773辆。
不得不承认,无论国内氢燃料电池车发展到多高,推广起来真的是堪比天价。纯电动汽车发展了这么多年,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充电桩的普及成为纯电动汽车进步的最大障碍。
目前上海可行的加氢站只有两个,一个在嘉定,一个在奉贤。由于加氢站的特殊性,在氢气储存和运输过程相对不够安全的情况下,不会进入市区。
曾外媒报道,当地时间6月20日19,挪威奥斯陆郊外一合资加氢站发生爆炸。事故没有造成直接人员伤亡,但爆炸冲击波巨大,导致加氢站附近的两个非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气囊被触发弹出,造成两人受伤。
由于加气网络瘫痪,丰田汽车和现代汽车同时宣布暂停氢能源汽车在挪威的销售,直至事件调查完成。虽然最终找到了事故的确切原因,但在当地消费者或居民看来,对氢能汽车和加氢站会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用户的心理也决定了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有很多局限性,其应用场景只能趋于简单,在封闭的环境中重复单调的路线。
正因如此,SAIC也以此为起点,联合宝武集团、上海机场集团、上海化学工业区、嘉定区打造中国“氢友集团”,积极参与“长三角氢走廊”、“长江经济带氢能生态圈”等平台建设。
都说汽车产业回暖,但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群来说,它们是同生共长的。从最原始的电池研发生产,到整车落地,再到应用场景配套,氢能是一个彻底的生态圈。
今年6月,一汽、东风、广汽、BAIC、北京易华通、丰田等6家理念相同的企业,今天签署合资合同,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R&D(北京)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中国开展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可以为建设清洁环保的移动出行社会做出贡献。以丰田和易华通为主,由各公司共同出资。
大概率是丰田和易华通开发了技术,四家车企给钱享受成果。可以看出,中间没有SAIC。现在,SAIC自己也发布了庞大的氢能战略,它将把这个市场带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文/ALTTT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