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智慧城市有哪些难点?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解上存在差异
虽然国内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是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理解只存在于技术上,对于上层建筑几乎没有提及。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没有涉及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思路和模式相对落后。此外,不同地区相同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看法也不一样。
图表1:物联网建设中主要技术关系分析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规划不系统
我国很多城市的信息产业比较薄弱,没有长期的城市发展规划、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政策、法规或标准。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已经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然而,我国一些智慧城市规范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智慧城市规划的实施没有得到有效监控。
我国仍有部分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和基础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数据获取和更新机制得不到有效完善和解决,缺乏科学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的运营模式。
图表2: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分析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3:智慧城市运营模式的条件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技术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不规范也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障碍。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数据格式不统一,给数字化发展带来很大不便。然而,中国的物联网技术在高频领域仍然采用国际标准。对于核心的超高频领域,其标准被国外组织控制。如果复制这种模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专利费,不利于企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此外,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不利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缺乏必要的人才
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城市的物联网建设还不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尤其是懂技术、懂政府流程、懂企业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难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与政府和城市管理运营的有机结合,严重影响了信息平台的运行效率和质量。而国内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人才匮乏,主要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电子技术、通信等方面。
二、智慧城市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压力。
据工信部等政府相关部门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在5000亿-1000亿之间,根据各地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仍将保持大致相当的投资规模。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压力越来越大,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压力将会加大。
图表4:部分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单位:亿元)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缺乏数据应用平台
目前,各地政府都制定了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发的系统很多,系统之间缺乏* * *相同的标准和规范。政府信息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横向整合和协作,大数据不足以支撑科学决策。
(三)产业拉动效应弱
目前绝大多数智慧城市项目都是政府直接投资,一直没有合适的模式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度低,产业拉动作用弱。此外,政府主导的信息工程和社会力量自发建设的信息系统相对分离,没有很好地融合。
这种现状的改变需要创新政府机制和政企合作模式,吸引企业共同建设和运营。只有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才能更加注重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以上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65 438+08-2023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及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