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国际企业对母国和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只找对东道国的影响(以中国为例)

第一,利用外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经济发展的微观效应。

吸收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投资增长。

(二)利用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效应

总的来说,利用外资对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积极的:它促进了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就业压力。也给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带来一些冲击,只要处理得当,这些不利影响是可以避免和尽量减轻的。

上世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还低于1%。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增加。1994已经达到6.5%。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外资的作用逐步增强。

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产值逐年增长,1990年占比仅为4.38%,1994年占比仅为13.55%。从发展速度来看,1990到1994这四年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速为3.21倍,而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增速近10倍,促进了国内工业经济的增长。

二,利用外资的负面影响

外国垄断

外资通过并购对我国部分部门和行业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使我国失去或正在失去对这些部门和行业的经济控制。比如在中国的饮料市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经占据了碳酸饮料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洗涤行业也被美国、德国和英国公司以各种方式控制。医药行业14大企业中,13是外资控股的,还有很多其他行业也是这样。

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由外国投资者控制,如中国最大的印刷机械厂上海人民机械厂和中国最大的轴承厂哈尔滨轴承厂。还有一些行业,比如汽车。即使中方拥有控股权,但外方掌握了关键技术,因此外资也拥有实际控股权。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国部分产业安全正受到外资企业的威胁。

(二)市场细分

外资企业通过名牌战略和低价倾销占领了中国市场,抢占了市场份额。我国有一些高技术产品及其市场在与外资并购和进口产品的竞争中被淘汰。例如,通信市场的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几乎瓜分了中国的无线通信产品市场。好在还是能看到一些民族手机品牌复苏的希望。在彩色胶卷市场,在日本富士、美国柯达和德国爱克发的冲击下,国产品牌只有乐凯在支撑。大量国外品牌瓜分了中国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

(三)产业结构失衡

大量的外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一方面使原本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使我们的一些强势产业失去了优势。从外商投资来看,大多投资于普通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剧了对我国能源、原材料和公共设施的使用竞争,造成一定的紧张。从地区投资来看,外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较小。进一步恶化了我国产业布局的区域结构和整体经济结构,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

(四)操作欺诈

外商在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过程中,以各种方式侵吞中国国有资产。主要表现在:(1)在与中方的合资中,低估甚至不估计中方资产,以账面净值入股,不重视商标、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2)故意抬高进口设备报价,使我国遭受损失。(3)在投资资金方面,夸大投资,投资不到位,抽逃资金,形成虚假联营。(4)转移定价规避税费。(5)收购兼并中国驰名商标,然后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