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田村乡村详解

培田村总平面图

来到培田村,沿着石板路走进村口。一座高耸的石拱门矗立在十字路口。楼上石牌坊上光绪皇帝赐的“恩”字,仿佛昭示着这个古村落“无论文官武将在哪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要走”的辉煌。据说是清朝光绪皇帝送给四品兰陵侍卫吴八珍的。与村尾吴昌所立的“厚德载物”牌坊遥相呼应,展现了培田村文武比武的光辉历史和助人为乐的善行积累。

过了“容恩”石牌坊,在路的右边有一个“武文庙”。据说寺庙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它只有一层,是献给武帝关公的。直到乾隆年间(公元1779年),才改为今天的两层楼的武文殿,又称文昌阁。

去庙里拜文圣孔子。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说的:古往今来的老师都是一百平米的典范。

去神庙朝拜勇士关公。有一副对联写道:我一生不负桃园之义,我将永远忠于蜀汉。

这种文武同堂的建筑极为罕见,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走在培田,直接的感受就是无处不在的水。那些纵横交错的运河和池塘形成了培田发达的水系。

在培田,村里的排水系统主要由水坑、涵洞、池塘组成。村里有两条跨街跨巷的水洞,贯穿全村,直通各家各户。

据村里老年妇女回忆,沟水清澈见底。他们足不出户,就靠着房子旁边这条流淌的水沟来洗柴米油盐。

培田村前有一个池塘,里面种了很多荷花。想必每年盛夏,荷花盛开的时候,一定会是一片“荷叶无限,荷花异色”的美景。

培田村有30多栋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和建筑,一栋接一栋,布局科学,秩序严密。它的风格包括了几乎所有常见的架构模式。如圈地式的“双烧堂”,土楼式的“吴声塔”、“竹楼”,日式的“吴家大院”,式的“大夫第”,吊脚楼式的“天后宫”等。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典型的九堂十八井建筑,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优点。它完全不同于以外部皇权为特征的土楼和以内部封闭为特征的围屋。它没有墙和洞,但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玉屏、照壁、鱼塘和花坛,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休闲养生的美丽庄园。

培田村的民居建筑基本采用“九堂十八井”的布局形式。严格来说,应该属于闽粤赣“三合一院”住宅。代表性建筑有“官厅”、“集书堂”、“双卓堂”等。培田村最大的“九堂十八井”大院建筑,应该是首推舒舒堂。吉树堂又名大福地,规模很大。远不止九堂十八井,而是拥有18个厅堂,24个天井,72个房间,占地6900平方米。

季树堂前的广场被当地人称为外玉屏,旁边原有的月池和围墙已被破坏。公寓里还剩下一对石狮子、石鼓和两根龙旗杆。门前有一幅对联“水如环山笔,家有书田”。从对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筑周边环境的优美,以及主人对农耕和读书文化的追求。门楼上,这块“三宫睿”的牌匾,已经挂了160多年了。

穿过大院后,我带着“大福地”和“邓柯”的牌匾来到了中央大厅。从这两块牌匾上,可以看出这家祖上的辉煌与荣耀。

穿过天井,上台阶后,进入大厅。中央大厅融为一体,雕梁画栋,场面宏大。在这里,主人是宴会和婚礼的场所。大厅两侧有主卧,分为前室和后室。另一个天井进入后厅,是主人生活的内屋。与外厅截然不同的是,这里的装饰古朴典雅,空间尺度亲切宜人。后堂后、墙前有一长方形天井,内有盆景植物。这里的寂静与前厅的喧闹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大厅里雕刻精美的古雅家具。

季书堂最独特的是大厅里的地板。一位专家曾经来这里考察,看到了季书堂大厅里独一无二的地板。他很迷惑,就问它的主人:"你在盖房子之前铺好地板了吗?"他们误以为这种仿石材的地板是用一整块石板铺成的。其实并不是。它是由沙子、石头、泥土和其他建筑材料制成的。它类似于今天的水泥砂浆。经过多年的滚动和抛光,它变得非常坚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石板样的地面。这种不同寻常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在培田古建筑中,常用的建筑装饰方法有木雕、砖雕、石雕、灰雕、泥塑、彩画、漆画、砖雕等。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图案越精致复杂,工艺越精细,主人越有地位。宣和是顾婷地区到连城、永安的交通枢纽,宣和乡培田村成为亭莲路的连接点。明清时期这里曾有驿站,驿站就在今天的官厅。官厅也是培田九堂十八井的代表建筑之一。房子占地5900平方米,是一个有五个入口的水平房子,对称的中轴线布局。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官厅前有围墙,半月池,雨台。房子周围的青砖防火墙简单而厚重。门楼前,两座石狮鼓坐危,石桅杆挺立,壁圆壁圆,月清月碧。

培田也是红军长征的起点之一。当年,红军在培田官厅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朱德总司令和彭参加了会见。会后,红军抗日先遣队踏上了长征的道路。

门路有双屏。过了门路,进了一个大院子,有一对石旗杆。带着“斗山抓山”字样进入内门后,是前堂,依次是中堂、大殿、后堂。中央大厅的开敞厅和左右厢房过去曾藏有数千册图书。后厅为两层亭子,楼下厅为宗室,楼上厅为藏书阁。培田村的村中心是一条长约2000米的古街。街西有20多座祠堂,街东有30多座民宅和邮局。蜿蜒的古街与幽深的小巷相连,将分散的民居建筑连成一体。古街最高峰时有37家店铺,至今仍有23家店铺保存完好。

培田古街中间的三叉路口有一个很漂亮的转角,成为了培田的一大景观,是摄影爱好者去培田的必去之处。偶尔有这种场景制作的作品,电影比赛获奖的消息传来。培田古街中间,有几根椽子,印象不是很深刻。正门有一幅对联,上书:“莫箐山庄”,对联上说:“半亩砚田满粟;数桑麻中椽子。”相比“进士”的儒雅,这个“锄地山庄”更草根。

大多数人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别墅”,都会不禁疑惑,现在别墅不就是城市有钱人的专利吗?不是进口的吗?国家不是三令五申禁止建设独栋别墅吗?几百年前在这个偏僻的村子里是怎么出现的?

其实别墅起源于中国,中国自古就有。在古代,它被称为不同的商业和不同的博物馆。指用于享受屋外生活的住所,是第二住所而非第一住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培田人务实不奢华。这个“锄头山庄”是另辟蹊径,却是以前的“职业教育学院”,是学习种田、种植技艺的启蒙理论和实践教育场所。过膝民居是培田古民居中最小最精致的建筑。规模虽小,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人说这是最早的女校。本种族的少女和女青年在这里不仅学习文化、礼仪和针线活,还可以“谈情说爱”,即可以练习与婚育相关的生理知识。“谈风月”四个大字的匾额镶嵌在大殿正面的青苔石壁上,古意盎然,令人遐想。

古村落中最美的“独硕府”已在火海中焚毁,只剩下它的废墟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都朔府”左侧有一座“延庆堂”,是培田吴氏总宗祠。建于明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扩建,距今600多年。它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典型明代建筑,融合了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和客家文化。

延庆堂的大门不在大堂对面,而是在大宅的东南面。你必须通过一个内门才能看到舞台、中厅和上厅。这个门的结构和北京四合院差不多。这个大厅可以容纳数百人来祭拜他们的祖先用餐。原来还有40多块雕龙绘色的牌匾,学术金牌。“文革”期间,它们被废除为“四旧”,现仅存雍正十二年(1734)竖立的“焦旗”牌匾。此外,还有牌位(残)、神龛、谱案、照片盒、石香炉等。堂中镌刻着杨王朝,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延庆殿和戏台是培田村民祭祖的重要场所。如果你幸运地赶上了节日,你还可以在这里欣赏当地的传统戏剧表演。如果是正常的周末,下午3点左右还有专门为游客准备的当地客家民间歌舞表演。时间不长,但也很特别。不要错过它。吴佳庭院位于双卓殿的左侧,是配田的中心区域。也是典型的九堂十八井的建筑类型。六个庭院深。有接待能力,是培田住宿、吃饭、休息的好地方。大厅里还有茶海、茶几、泡茶用的木沙发,晚上坐在大厅里喝茶聊天一定很有情调。

吴家大院,原来不叫吴家大院,叫焚堂。始建于清末,主体完成于民国初年。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到了2004年,已经是摇摇欲坠,摇摇欲坠的状态。后来,一个有远见的商人花了很多钱对它进行了翻新。建造招待所和食堂来接待来访的游客。金石是培田保存最完好的民居建筑,也是吴八珍的祖居。大门为三合一门,寓意“天时、地利、人和”。门厅后面的庭院精致典雅,文人墨客品茶赏画,琴棋书画风格颇为雅致。正门额上有“榜元”进士匾,为“殿试前三第八名武进士,兰陵侍卫”。屋内的这块邦元牌匾,是他高中武进士后挂的。正殿内,一匾写着“武本堂”,大字凝重。在大门后面,有一个红军彭部留下的珍贵标语——东方军团。也是这段尘封历史的有力佐证。

看着培田这些规模宏大的四合院建筑,我们都惊叹不已。这真是一个人才辈出,人杰地灵的地方。然而最让我感兴趣,印象最深,最让我感叹的,还是那些顾湘。

在培田的每栋大房子旁边,都有一条一两米宽的通道,是很深的巷道。两边厚厚的高墙,像天空中的峡谷,看不到尽头。而那些苔藓,那些条纹,那些斑点,记录着时光的沧桑。地面铺着密密麻麻的鹅卵石,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