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6月1986。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于1999年6月经中央组委会批准更名为生物技术研究所。目前是中国唯一专注于农业生物技术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我院作物分子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研发基地。研究所实验面积7000平方米,实验温室1.200平方米,在海南三亚、北京平谷、河北廊坊建立了田间示范基地,为功能基因大规模转化、农作物分子育种、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等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持。

研究院创新岗位90个,目前在职研究人员7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32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一级岗位优秀人才2名,二级岗位优秀人才4名,三级岗位优秀人才6名。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8%,已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

该所围绕国家对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求,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进一步扩大在转基因作物和重组微生物研发方面的优势,在植物代谢工程和微生物酶工程前沿领域形成特色,坚持植物与微生物及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重点开展植物基因工程、 植物抗逆性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代谢与代谢工程、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基因表达系统与生物反应器、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环境微生物基因工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

“十五”期间,该所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研究与产业化、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10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3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9项(其中授权专利11项,国内授予专利1项,国内授予专利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165438部。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油菜油体表达系统生产鲑鱼降钙素、转Xa21基因水稻、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抗草甘膦基因工程、水稻突变体创制、农业微生物菌剂、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等都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近年来,研究所以转基因抗虫棉、抗虫三系杂交棉产业化为龙头,以微生物酶工程产品为新的增长点,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先后转让了抗虫棉、甜蛋白、有机磷农药降解酶、乳糖酶等十余项科技成果。

该所积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外事工作重点逐步由增进交流转向探索合作,接待了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来访和交流,使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际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研究院作为专门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院,成为国家农业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中心、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