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色彩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色彩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到唐宋,中国的绘画几乎都是重彩。即使在明清以前,中国的画的名称也不是现代所说的“中国画”,而是“丹青”,是两种颜色的名称。由此可见,色彩是中国绘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对色彩的探索、研究和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一套色彩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南齐谢赫总结了中国绘画独特的用色规律和原则,在《古画目录》“六法”中提出了“以类用色”的理论。在色彩的运用上,中国的绘画和西方的绘画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中国的绘画不以客观环境为基础,提倡人的主观感受。它从不重视“光”的作用,也不认为颜色在不同的光照条件和空间环境下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它认为世界上所有物体的颜色都是固有的,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颜色依然存在,绘画介于自然和自我之间。中国的绘画讲究色彩的象征性和表意性,按照社会规范和固有色彩的色彩应用原则“色随类”。唐宋时期中国画的色彩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宋以前,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表现语言。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强调了色彩在表现物象、塑造形体中的重要性:“画者以色造云”,“以形写形,以形写色”。但到了唐代,“以色为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笔记》中转向弃色求墨。他认为“草木宜旺,不待奇花异草,云飘雪,不待铅粉白……”,从而肯定了“墨宜五色运”。这种以墨胜色的理论和实践,最终演变为“意足,不似色”的审美追求和批评标准。尽管如此,唐代的绘画还是以工笔重彩为主。据历代名画记载,当时的颜料多达72种。宋代以后,由于大兴水墨画的写意性,色彩在画面上逐渐淡化,色彩运用的原则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只运用了一些透明的浅色或少许矿物颜料。与此同时,颜色的种类也在迅速减少。可悲的是,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根据王毅在《画像的秘密》和《画章》中的记载,元代中国画的颜料只剩下30多种,而在六七十年代,中国画常用的色彩只有10多种。难怪经常有人误以为国画是无色水墨画。

在国画中,色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矿物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石色”,一类是植物色,也就是“水彩”。顾名思义,“石色”颜料是由各种有色矿物(贝类)经过筛选、研磨、过滤、水漂、沉淀、糊化(粉状颜料无糊化过程)而成的颜色,如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雄黄、蛤粉等。“水色”是从各种植物的根、叶中提取汁液制成的颜色,如藤黄、花青、胭脂、曙红等。但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很多传统颜料已经失传,现有的品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笔花鸟画的需求。对新材料的探索和研究已经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画家们的首要任务,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挖掘传统,大力发展新的矿物颜料。苏州江泗徐塘颜料厂是一家老牌的颜料生产厂,为中国画颜料的革新,尤其是植物颜料的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在矿物颜料的研发方面落后。他们使用天然稀有矿物,其中一些是宝石级矿物,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方法精心打磨。它们品质纯正,色泽沉稳稳定,晶莹剔透,永不褪色,是其他任何合成颜料无法替代的。北京有很多颜料生产厂家,主要生产矿物颜料。他们生产许多品种和型号的颜料,多达数百种。颜色品种方面,主要有石青、石青、朱砂、石黄、雄精、赭石、云母、蚌粉等系列。颜料型号方面,按照不同的色相、明度、颗粒进行编号,分别包装成5g、10g等不同重量的袋子和瓶子。我国生产的矿物颜料,无论是品种、型号还是理化性能,都与日本岩画相差不大,但产品价格却便宜很多,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中国画色彩主要分为矿物、植物、化学合成三种。从包装上看,主要有水溶液(锡管)、粉剂(袋装和瓶装)、块状(组合)三种形式。

(一)、锡管水颜色

自从大兴水墨画大写意以来,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逐渐变得简单,尤其是在色彩和笔墨上,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快捷,于是锡筒水剂色和瓶装墨开始流行。目前市场上的锡管包装颜色主要是十二色组合国画色,使用多种原料,包括传统的矿物、植物和现代的化学合成色。这种水性剂虽然使用方便,但是颜色质量很难保证,尤其是一些不合格的产品,颜色胶的比例不均匀,开封后挤出来的胶都是浑浊的,挤成颜色的时候都是渣滓,很难使用。所以在使用锡管包装颜色时,在开封前用手指来回挤压锡管,让胶水和颜色在里面混合,这样开封后挤出的颜色就不会出现胶水分色的现象。用锡管装色时,一定要现挤现用,尽快用完,否则干燥后容易结块,不能再用。

(2)粉末颜色

粉状颜料一般由原料直接加工而成,很少使用化学化合物。它们选材考究,制作精细,色彩质量好,色彩饱和度高。粉彩主要来源于各种矿物质、贝壳、金属等。,而且基本属于矿物颜料。此外,木炭、丝绸等材料经过燃烧,其灰烬被研磨加工成灰黑不一的黑色粉末颜料。这种颜色用在屏幕上很容易有蓬松感,可以用来画蜜蜂、蝴蝶、鸟、鸡、猫、狗等小动物,可以表现出特殊的纹理效果。

(3)块色

块色其实就是粉色的深加工。粉彩是没有胶水的半成品。用的时候一定要加胶,而块色就是加了胶的颜色。使用时,可以蘸水涂色。块色不像粉彩,主要是矿物颜料,既有矿物颜料又有植物颜料,特别是植物色。

国画颜料的调胶比较讲究,因为胶是直接粘合色彩和画面的介质。胶水用少了容易掉色,胶水用多了会降低色彩的亮度和饱和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画色彩的独特魅力。国画颜料用的胶主要有两种:桃胶和骨胶。桃胶是桃树伤口流出的液体。这种液体有一定的粘度,干燥后凝结成半透明的晶体。桃胶可以在春天的桃林中自行采摘,也可以在市场上买到;骨胶是一种半透明的晶体,呈颗粒状或条状,由动物骨骼和其他胶质部分组成。因原料不同,有牛胶、鹿胶、一般猪骨胶等不同品种。桃胶没有骨胶那么粘,不适合粘合矿物颜料。骨胶粘性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都可以用。但是骨胶容易变质,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时间长了就会腐烂发臭。国画颜料中,需要上胶的主要是粉末颜料。粉末颜料加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混合,一种是干粉附着。

(一)直接混胶法

将粉状色倒入调色盘中,直接将胶水混入色粉中,用手指按压,形成坚韧的色团备用(如果用量少,只需将笔蘸上胶水,揉搓色粉即可)。使用时,加入少许温水,将颜色调整到所需的稠度。如果调好的颜色一次用不完,必须把胶水去掉,否则会影响颜色的亮度和饱和度。所谓退胶,就是用清水将粘好的颜料稀释,沉淀后再将清水倒在颜色上,这样胶水就会被倒掉。

(b)干粉粘附法

这是一种直接粘贴在图片上的方法。上色时,用胶水均匀地刷在画面上需要填色的地方,然后用小色筛(类似于中药店里那种关心药渣的药筛)将色粉均匀地撒在画面上,再用干净的底笔轻轻来回扫几下,让色粉牢牢地附着在画面上。这种贴合方式不需要直接调色调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色彩原有的色泽,充分发挥色彩的表现力。

矿物色即使上了胶,对画面的附着力仍然不够,反复涂抹污迹时往往会带起底色。为了使色彩牢固地附着在画面上,可以用橡胶明矾盖的方法解决。

矿物颜色覆盖性强,使用时一般采用浅色多层反复盖染的方法,使染出的颜色厚重沉稳,饱和度大,不易出现水痕等现象。胶矾盖法是用胶矾水轻刷矿物色。胶明矾水干后,形成一层保护膜,把颜色牢牢地固定在画面上,这样无论涂多少遍颜色都不会带起底色。要注意:盖色明矾溶液要淡,切忌浓。浓度过高,干燥后会在颜色上形成一层霜,不仅破坏画面,降低颜色亮度,而且无法补救。用橡胶明矾溶液遮色的方法自古就有,称为“三矾九染”法。

虽然在水墨写意大行其道的今天,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越来越少,但在工笔花鸟画和民间画中,色彩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工笔画和现代花鸟画的兴起,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色彩的重要作用,大家都在努力寻找和探索色彩。就在我们苦于色彩品种匮乏、色彩形式单一的时候,我们的邻国日本的彩画越来越多,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日本画的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