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

作为一名专门教书育人、解惑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准备教案,有了教案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写教案?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四份三峡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峡》教案1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代叙事和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文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四人一组寻找有关三峡的信息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三峡的一些情况。

2.收集关于长江或三峡的诗歌

教师编制:1。在网上收集关于三峡的图片,从各个角度选一张。

2.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歌。

三、教学过程:

1.简介:我在中国的石拱桥上认识了作者李道元。其中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了书中的内容。《水经注》是一部描述中国河流分布的专著。说到中国的河流,长江和黄河是最具代表性的。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黄河的诗歌。长江呢?(师生在吟诵关于长江的诗词。)

2.长江真的很壮观,尤其是三峡。让我们一起见证三峡的美景。三峡是指重庆白帝城和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都说曲塘雄县,巫峡,西陵峡危险。以下哪首诗写的是哪个峡谷?你验证古人所说的吗?

多媒体展示:三峡诗词

1.辞别白帝彩云,一日归江陵。

两岸猿猴止不住啼哭,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弓满秋色空。

晨云暮雨浑空语,猿啼月夜。

3.船转山歌,未到你惊。

白浪涨过江,齿如雪城。

4.孤帆远航蓝天,长江却在天空中流淌。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泣三声泪。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中满是Asahide,山平水阔,城浮。

8.树叶像瀑布的水花一样落下,而我却看着长河滚滚向前

注:本设计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三峡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观察和判断能力。

3.看现代的画卷,读古人的诗词,我们知道,长江不仅现在壮美,过去更壮美。你认为三峡最美的地方是哪里?大声朗读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学生一起读)

4.复习新单词,再一起读课文。

多媒体演示:这篇文章的新单词和发音

曲阳县zhǔ

绝除香菱绝朱记饮

舒心舒心

沿着背面飞,月亮在奔忙。

西帏

轰鸣的岩石层层叠叠。

注意此链接旨在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5.师生用美丽的眼睛寻找三峡最美的地方。老师指导他们:在山川河流中。

(学生的回答一有关联,就及时鼓励:你和郦道元真的很合得来,他也觉得三峡山川美。)

6.好的诗歌不需要翻译每一个字,因为美需要体验而不是肢解。现在,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美景。(每组一名学生限1分钟)

注: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老师点评:这些学生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指出更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在风景中)

8.山雄伟陡峭,水宁静柔和,山和水都很美。面对美丽的风景,你不能说它很美。古人没有相机。他是如何传达自己目睹的美景的?首先,他仔细观察并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其次,他使用了恰当的语言。联系你见过的山,用大脑的词库来描述山。你能说什么?

多媒体显示:概述描述山脉的词库

险峻崎岖,险峻突兀。

巍峨巍峨一望无际。

千山万壑峰转峰峦。

悬崖、深山、山谷、冰峰和雪山

如何在文中写山?

两岸皆山,无隙,山石叠叠,遮天蔽日。

注意:此链接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老师点评:我觉得李道元描写的是山的美。他描述了山的高度,你还是描述不出来。只是一堆话,因为你脑子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画面。现在,想象一幅水的图片(瀑布、泉水、小溪)。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富有想象力的累积描绘小组竞赛)

利用初中生的竞争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惊吓,激发他们思考的激情。

10这是你描述的水美人还是李道元描述的水美人?我们再来看看李道元的水。万物皆因水而灵,水因季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景象。李道元写的是不同季节的水。

多媒体呈现:水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场景。

夏日风景:沿背面遮挡

春夏之景:绿池波涛汹涌,倒影清晰,奇柏众多。

悬泉飞瀑,飞腾其间,清澈辉煌。

秋景:林苏,高猿啸,是一种别样的忧伤。

多媒体演示:总结和描述各种水的词库;

咯咯,咯咯,咯咯。

奔腾咆哮澄清(清晰)

汹涌澎湃,威武雄壮

波涛汹涌,波澜壮阔。

碧波荡漾,瀑布溅玉。

注意:这个环节把课文和课外积累结合起来,带领他们带着一颗竞争的心进入下一个环节。

11,老师点评:我觉得还是李道元笔下的水之美。没有其他东西,水就不能单独存在。如果是小溪,伴着细沙和鹅卵石;如果是泉水,它有松树和绿柳;如果是瀑布,会同时出现悬崖和岩石。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纯净的水,而是将水与周围的景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就会活生生地出现在他面前。而且他经常使用四字对句,句情稍有变化,感觉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而富有生活气息。

12,让我们再次领略山、水、语言的美。(学生一起读)

13、多媒体赏析图片:找出与之相匹配的诗词,体会文中简洁的语言。

(1)深溪横古木,空岩卧幽岩。

②松风吹我带,山月明我琴。

(3)春眼无言惜涓涓细流,树阴照水面爱晴柔。

(4)云别* * *此山齐,山岚灰望迷茫。

(5)黄昏半,我走下山路,却听到了春天的声音。

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享受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提升文化底蕴。

14,诗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属于别人的。好在现在引用不用交专利了。我们能学会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来描述它吗?选择一幅你想描述的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子。当同学们一起坐对了位置,能对上号,说明你能仔细观察,赢得同学们的掌声,证明你已经学到了这节课的精髓。

注:本环节为课内课外练习,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15,小结:点评学生作业,说出本节课的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注意手、脑、口、眼的运用。让我们再次用美丽的声音诠释美丽。

注意,朗朗书声中的这个学习的结尾还没有结束。

“三峡”教案2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读课文,懂意思。

(2)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欣赏三峡风光之美。

(3)欣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4)欣赏文字,揣摩作者笔法。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和探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三峡雄伟、险峻、幽静、秀美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读课文,懂意思。

2.读课文,感受三峡独特的美。

教学困难

1,欣赏作者的思想感情。2.欣赏文字,揣摩作者的笔法。

教学规律

1,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启发,拓展。

2.学习方法:阅读、讨论、探究。

辅助教具

小黑板、录音机、卡片等。

班级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情景,引入新课

1,简介

在波澜壮阔的长江上,有一道无比壮丽的景观,仿佛是一串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人们都说三峡很美,三峡很奇怪。那么它的美丽和神奇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去领略三峡的魅力吧!

2.请介绍作者、作品等。

生A:三峡是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生乙:北魏的地理学家李道元写过关于水镜的笔记。

第二,表明目标

1.感受三峡雄伟、险峻、幽静、秀美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怀。

2.大声朗读课文,理解意思。

3.分析课文,欣赏三峡风光之美。

4.理解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5.欣赏文字,揣摩作者的笔法。

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老师带着音乐朗读课文(高山流水)(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语音、节奏、韵律、情调),让学生初步领略三峡之美。

2.学生自学(配音乐),自由欣赏三峡美景。

老师指导朗读:正确朗读,有节奏朗读,读出感情。

快速读第二段,读气势;第三段读得慢一点,小声一点;第四段慢一点,很美。

3.配乐阅读比赛(4人推荐或小组推荐,每人一段,用于评价和鼓励)

4、学生一起阅读(美式阅读)

5、读课文,理解句子意思(分组疏通,教师巡视)

6.集体解决问题

四、阅读文本,在合作中探究

我们第一次读了课文,理解了意思。让我们再进入课文,边读课文边通过文字欣赏三峡美景。

1,小组自学,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的自然景观?

(2):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这些场景?总结其特点,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描述。

(3):文本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完这篇课文,你觉得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学习(从结构、语言、描写等方面)?

2.合作探究(小组代表争抢答案,师生点评鼓励,)

(1)三峡的美在哪里?

生A:美在山水。

(2)三峡景观有什么特点?总结其特点并描述。

例如,三峡的水在四季有不同的特点。春、冬两季的三峡水,静、荡、美。你看:水流快如白练,池水绿如玉。奇柏芳草欣欣向荣,悬泉飞流直下。你可以从绿色的沙滩和清晰的倒影中看到它。)

生B:三峡的山连绵,陡峭。你看:它们高耸入云,一望无际,遮天蔽日(你可以从海峡两岸的山,略未破碎的地方,厚重的岩石,遮天蔽日,亭子间的午夜,看不到初升的月亮。

生丙:夏天水很快。你看:湍急的水流挡住了上下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多里,一天就到了。(从下水香菱看,离下水香菱一千二百里,沿背而行,有时往白蒂方向,黄昏在江陵,虽乘御风无疾而视。)

生D:秋天的水是悲伤的。你看:树林山野苍凉寂静,高处有凄厉的猿鸣,河上有哀怨的歌声,让人动情。(这可以从林汉简、苏、高等猿啸看出。)

(3)写风景是为了抒发感情。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E: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4)你认为有哪些写作技巧值得学习?(一个答案是鼓励)

生F: (1)清晰分明。(2)语言精炼得体。(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对比相结合的手法。

动词 (verb的缩写)扩展介绍

同学们,三峡的景色太美了,你们想去吗?现在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吗?(无)20xx年5月20日14,雄伟的三峡大坝竣工。切断巫山余云,离开高峡平湖的梦想实现了。到20xx年,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全面建成,届时三峡将充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中国人民让三峡造福人类的梦想正在实现。

如今,李道元的山水画已成为历史的美好记忆,眼前的三峡正放射出令世人瞩目的光彩!消失了,一个古老的

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一个更现代、更宏伟的三峡。虽然美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会进步。当一只怀旧的手告别千年,留下的是永恒的赞美。

不及物动词摘要

抓住特点,李道元仅用155字就写出了三峡的雄伟之美、奔放之美、宁静之美、悲凉之美,向我们展示了三峡的无穷之美,读来引人入胜。

郦道元用文字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同学们,你们现在也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积极参与祖国的建设和管理,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

学生们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大纲背诵课文。

八、作业

1,背课文。

2.课后练习一二三。

3、查阅相关资料,办一份以三峡为主题的手抄报。

黑板设计:

山-长且高(高且美丽)

三峡(美)夏日奔腾(奔放的美)热爱祖国。

郦道元水——春夏美景(美景),大好河山。

秋天是悲伤的(悲伤而美丽)

“三峡”教案3的教学目标

1.积累内容词,理解意思。

2.带着感情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美景,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那两句话:“自亭子夜,看不见初升月”“沧浪青池,我将清倒影”。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和课件

教学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类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奔腾穿山,形成了壮丽无比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水特色,谈谈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和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李道元与《水经注》

李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汝南王乘谋反之机,力劝朝廷派郦道元为关右使,但遭到拒绝。途中,萧宝玉派人杀了他、他的弟弟道俊和他的两个儿子。

李道元是一个在研究中追求真理的人。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引用了437种书籍,整理了约350种碑铭,收集了大量的民歌、谚语和方言、传说和故事,并加以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李道元)

水镜笔记:1。这是关于水镜的笔记。注:说明。

2.《水镜笔记》不仅是一部极具科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也是一部独特的山水游记。李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刻的风格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的幻灯片。)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来读三峡吧。

第三,阅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发音提示,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2.老师,仔细听,注意断句的地方和你读的不一样。

A.清/容/君/毛

(单音节词,一个词等于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的意思)

B.沿着/向后/街区

由此可见,三峡语言简练,语言简练,表意丰富。李道元不愧是写山水的大师。

3.学生练习阅读

规则:不读意思,不读韵味。

4.按名字读课文

第四,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结合评论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把不会翻译、不确定、有疑问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者请老师帮你写在黑板上。

2.课堂讨论解惑。

实词的积累:阙、颜、香菱、疾病、厥、、川湘。

难懂的意思:峡:两座山这水流:夹在两座山之间的沟。

吊泉: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使用笔记和字典来理解上下文中单词的意思)

重点句子:“子夜在亭,未见日出”(即“子夜在亭,未见日出”和“子夜在亭,未见明月”合为一句,既简化了文字,又保持了我的意愿)

澎湃的绿池,清晰的倒影(澎湃的绿池倒影)

老师总结:两个句子都是组合句。

五、思考问题

如何翻译“离三峡700里”和“同时1200里”?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问,注意注3的提示。

第二节课

一.介绍解释

用名字解释“峡”和“三峡”两个词的意思。

第二,理清结构

1.点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这篇文章写了三峡的哪些场景?(山,夏天的水,春天和冬天的风景,秋天的风景)

默读课文,找出描述“山”、“水”、“春夏秋冬景”、“秋景”特征的词语?

两边的山之间没有空隙。

沉重的岩石遮住了阳光,遮住了天空。

用简洁的话概括:廉、高、君、齐。

师:山高峡窄,就是著名的景观“一景一天”。带着感情读第一段自然,读出山的雄伟与壮阔。

水:语速快略快,读水速度浑厚迅速。

春夏:趣味音色充满变化,读出山川之美,山川之趣。

秋天:哀婉的调子凄厉低沉,更突出了它的悲凄。

情出于境,秋之静,猿之声,令人心酸。

学生总结一个,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理解变成声音。

读吧,边读边思考,深化体验,升华主题。当然,如果学生读不好,老师会示范引导学生休会,尤其是在春夏有趣的部分。

第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述上看:正面和侧面动态和静态。从声、色两个方面,多角度分析了作者写山水的巧妙之处。

比如写山的正面:两边有山相连,没有缝隙。

沉重的岩石堆砌的障碍物遮住了阳光,遮住了天空

侧面:从午夜开始,看不到日出和月亮。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者哪个场景可以感动你?比如“飞漱”喷洗就有动感之美。

总结:三峡的四季景色如此全面,描写却如此细腻。可见,李道元为了给我们留下一个美丽神奇的1500年前的三峡,付出了多少心血。让我们像李道元一样爱国,陶醉于祖国的美好。

四、拓展:多媒体:让学生课后在网上了解三峡的悬棺、三峡工程、今日三峡的风光,延伸课堂的课外兴趣。

教学反思:

首先,大声朗读

朗读容易记住字形和声音,默读容易理解,记住单词的意思,多读,背一些经典的散文、诗词、片段。每次拿到一篇课文,我总是先大声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或多或少都会读一段。我的学生非常喜欢朗读,他们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阅读是迷人的,或充满情感,或清晰流畅,或激情震撼。我读了很多,即使是最无聊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对我的阅读着迷。

语文课读的很多,特别注重读的韵味。我经常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和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阅读帮助我提高了文学素养,也让我在语文课上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人文性和人文性的,文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间文学啊!很多作家都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在自己人格的启发下,是可以升华的。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在《听潮》、《游Xi集》、《小石池塘集》、《故乡》等文本中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古人的高尚人格也逐渐渗透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议人》《知人论文》等解读课文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三,课堂上产生的问题

“自三峡700里”

“一千二百里其间”怎么翻译?

正文注3告诉我们,古代的单位“里”比现在的“公里”、“里”要小得多。“三峡700里”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200公里左右。是按照现在的“里”还是“公里”翻译,还是按照古代的“里”单位翻译?

有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转换,有的同学认为没必要转换。全文翻译的最后做个注释就行了。注1:当时700里相当于现在200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成翻译成现在的“里”单位的。听了同学们的评价,感觉很棒。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峡”教案4的教学目标

1,读课文,懂意思。

2.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欣赏三峡美景。

3.拓展想象力,欣赏文章的意境。

教学重在读课文,感受三峡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欣赏文章意境。

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新的课程:

著名学者余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位外国朋友曾问他:“中国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参观的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学生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确实很迷人。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李道元,走进1500多年前的三峡,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

第二,整体感知文本。

1,老师读课文。

2.请伴着音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一起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学生自己读课文,理解句子意思,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果对课文理解有困难,可以和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领略了三峡的风光。你能告诉我们你的感受吗?(学生畅所欲言)

第三,享受阅读文本,理解意思。

过渡:

听了这些同学的话,我们脑子里对三峡有了一些印象,但还是有点模糊。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课文边通过文字欣赏三峡之美好吗?四人一组,选择一个场景,用自己的话详细描述?(四人一组,一人写,另外三人口头描述。)

(团体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散文家李道元只用了150多个字来描述这样一个壮丽的奇观,他就传神地传达出来了。总而言之:

文中主要写了三峡自然景观的哪些方面?(风景。)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三峡景观的特点。

山高而连绵,水急、清、冷等等。)

第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屹立千年,三峡的水从古至今流淌。今天的三峡是怎样的景观?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的治水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你找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信息了吗?大家一起交流吧。

(师生* * *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信息:

1994 12 14,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 165438+10月6日,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综合效益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明渠截流工程成功。

20xx 10 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至137。4米,65438+10月31,坝前水位上升至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峡谷水库,长600公里,宽20xx米,面积1万平方公里,水面平静。)

到20xx年三峡工程三期完工时,水位将上升1.75米。请将文字与所找到的材料和图片进行对比,展开想象,描述一下李道元所描述的景观在当时会有怎样的变化。

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

李道元的山水画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记忆,现在的三峡正放射出举世瞩目的光彩。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和蓬勃发展的三峡工地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我相信,无论这片神奇的土地如何变化,三峡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永远不会改变,三峡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恒的爱!

家庭作业:

1对三峡工程有不同看法。你有什么看法?结合课文和你要找的资料,谈谈你对三峡水利工程立项的看法。

课后会分组出一份以“三峡”为主题的黑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