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的作用和意义

什么是工程伦理?

工程伦理又称工程师伦理,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包括工程设计和施工,以及工程运行和维护。这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从“工程问题”中提出的。将这些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不仅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水平;也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规避工程风险。

工程伦理的发展

对19世纪每月福利增加的担忧

随着19世纪的不断演进,工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大部分工程师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职业从业者或者大企业的技术员工。大企业的老板们努力维持着劳资之间的固有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紧张。

在美国,由于工业发达,商业繁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工程师这一职业,这使得建立工会势在必行。期间主要发展了四个工程协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1851)、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1884)、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1880)、美国矿业工程师协会(AIME,1871)。ASCE和AIEE的大多数成员都是知识渊博、精通专业的工程师,而ASME的一些成员和AIME的几乎所有成员都是技术工程师。

当时的伦理道德往往被认为与个人的责任和荣誉有关,不应明确规定。

20世纪的转折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结构破坏事件,其中包括一些惊人的桥梁破坏事件,特别是阿什塔布拉河铁路灾难(1876)、泰和大桥灾难(1879)和魁北克大桥。这些灾难给了工程师们深刻的影响,迫使整个行业积极面对技术和施工工作中的任何缺点,并严格思考道德标准是否存在缺陷。

为了应对这些冲击,前面提到的四个工程师协会中有三个制定了道德准则。AIEE于1912被收养。ASCE和ASME也在1914实施。AIME在其学术史上没有采用任何道德准则。

由于对职业行为和公共安全的担忧,这种担忧通常从这些桥梁坍塌事故和波士顿糖蜜灾难(1919)中凸显出来,一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的运动获得了动力,即要求工程师获得正式认证后才能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工作。这一认证过程包括满足专业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考试和验证方面的某些条件。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大多数美国州政府和加拿大省政府都出台了要求工程师拥有执业执照的法规,或者通过专门立法授权工会颁发职称。根据加拿大的模式,如果工程师的工作领域可能对生命、健康、财产、公共福利和环境造成任何风险,工程师必须获得许可证。1950之后的短短几年,各省级政府都开始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美国模式通常只要求那些独立工作的工程师有执照,而那些在大型企业、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工作的工程师不需要执照。这延续了前面提到的独立工作或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划分。专业协会通常采用常规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技术社团一般不这么做,而是按时举办伦理教育,共享伦理资源,让成员自动或强制参与。如果这种方法不规范,应该更偏向大众还是用人单位?在大型企业中,有时在职业行为中,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近期发展

促进道德行为的努力仍在继续。除了工会和特许组织为其成员所做的努力,加拿大的“工程师之环”和美国的“工程师之令”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07年魁北克大桥的倒塌。它们都要求成员宣誓遵守道德行为,并佩戴象征性的戒指,以提醒他们承诺保持最高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态度。

在美国,全国专业工程师协会在1946中出版了“工程师道德准则”,并在1957中采用了“专业行为规则”作为附录。在1964中正式采用的道德准则就是从这份文件中发展而来的。对于不同的情况,如何正确的执行这些规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此,1954专门成立了伦理审查委员会,指导会员如何遵守规则。伦理案例通常很复杂,很少有简单的答案,但伦理审查委员会有近500份顾问的意见储存在档案中,可以帮助工程师处理各种伦理问题。

如今,世界各地的专业协会和企业集团已经能够直接有效地对付贿赂和腐败。然而,需要讨论和处理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如离岸外包、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

工程伦理原则[1]

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工程实践中的伦理冲突,也无论工程伦理学是实践伦理学还是应用伦理学,工程伦理学总是要面对工程实践中的伦理冲突并解决问题。面对复杂多样的具体问题及其背景,以及不同的道德和价值观,道德原则发挥着重要作用。简而言之,工程伦理学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工程伦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探索和制定工程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伦理原则越崇高,越不利于衡量具体问题,比如“工程造福人类”。越是具体的伦理原则越不具有普适性,一个具体的原则在改变场景时空后可能不再适用。一门学科的原则是尽可能具有普遍性,而作为一门实用的工程伦理学,它要求尽可能具有针对性,因为它要面对新鲜的工程实践,解决具体的问题。这使得工程伦理原则的制定处于尴尬的境地,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

中国的工程伦理原则脱胎于技术伦理原则。在1999时期,当中国的工程伦理还处于科技伦理的夹缝中时,徐绍金就看到了技术伦理的独立价值,主张把技术伦理从科技伦理中分离出来,把技术人道主义、技术爱国主义、技术公益、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技术主体内部的平等互惠作为人们在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价值目标。次年,甘在2月15日的《科技日报》上提出了科技伦理的三个基本原则,即不伤害、平等和尊重自决权,并用实例给出了这三个原则的适用范围和重要性的顺序。这应该是中国工程伦理原则的前奏。小平的《工程伦理学》发表于1999,我国学术界开始探讨工程伦理学的原理。中国的工程伦理原则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非常规地提出工程伦理原则到提出工程伦理原则,同时讨论其使用的局限性,将抽象的伦理原则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相结合。总体而言,中国对工程伦理原则的定义有三种类型。第一,从项目本身提出。肖平首先把人道主义作为工程伦理的第一原则。2001年,全国科技伦理研讨会提出了工程伦理的四大伦理规范:责任规范,包括决策者的责任、设计者的责任、工程承包商的责任和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公平规范,即利益分配要公平;安全规范,包括工程设计安全和生态安全;风险规范,即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带来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次年,余某昌明确指出,工程伦理的主要道德规范是责任、公平、安全和风险。二是从工程师职业的角度提出的。朱虽然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什么工程伦理原则,但他明确认为质量安全、诚实、正直、公正是工程师最重要的职业伦理原则,并专门撰文论证。第三,是从一定范围的条件提出来的。宁宪生等人认为工程伦理应该包括以人为本原则、关爱生命原则、安全可靠原则、关爱自然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并具体说明以上只是一些普遍原则,在一些具体的工程技术领域,工程伦理应该更加具体。这说明中国学者对工程伦理原则的讨论已经进入了普遍性和具体性的认知阶段。另一位学者从瓦伦西亚工业工程师官方协会制定伦理规范的过程思考其对我国工程伦理建设的启示,比如制定工程伦理规范之前必须对文化和环境进行分析;一些学者不仅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应遵循的伦理原则&人类生命伦理第一原则、高效率原则和公共利益原则,而且分析了这些原则形成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我国工程伦理原则建设已经走出了“补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阶段,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研究阶段。

工程伦理的实践方法[1]

学术界对工程伦理实践途径的研究很少。道理很简单:“讲道理”比“做”容易。更何况,对于工程伦理学来说,“讲道理”并不容易——整个学科在中国还处于初始发展期。

为数不多的研究工程伦理实践的方法之一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上学是在精神层面上要求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来实践工程伦理,而形而上学是探索如何在不同的工程实践中应用工程伦理。作为一门从西方引进的学科,工程伦理学就像一株花草树木,文化就像空气和阳光,国情就像土壤和水分。一方面,水土养一花一树,移植时要带“原土”,尽量创造接近原生生长的环境条件。张永强等人将契约精神和人道主义视为“原生土壤”——当项目效果影响到全人类的公共利益或根本利益,而法律和具体的伦理规范无法约束这些工程行为时,契约精神可以被视为最终的精神约束力,项目实施中的诚信和道德可以以人道主义的方式凸显出来。李伯聪以《绝对命令伦理与协调伦理——工程伦理四谈》为题,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类似康德对人的绝对命令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