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与科技政策创新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和技术政策;科学精神;知止产权
一、李约瑟问题的现实意义
英国近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5卷)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间,中国在将人类自然知识应用于实际目的方面比西方更有效?为什么现代科学、自然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在伽利略时代的欧洲辉煌而短暂地兴起?”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几千年,曾经引领历史潮流,站在时代的巅峰。但20世纪以来,社会动荡和历次运动的洗礼,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很少主动去读《论语》《孟子》,也很少去谈儒家学说。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传统儒家文化正在消亡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文化和向往大多来自西方,食物和日常生活都是从欧美“进口”的。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远远超过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也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上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笔者认为,在诸多原因中,文化差异和产权制度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因素。有学者将李约瑟难题归咎于传统社会的氛围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事实上,这些因素可以追溯到东西方传统文化特征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差异。下面笔者就试着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李约瑟难题的成因。
第二,李约瑟难题的解除
如果把人类目前的知识体系大致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类,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可以归为最后一类。科学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社会文化体系和构成对科学的孕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适合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主应该包括理性价值、功利价值、普世价值和反对权威。这些因素正是西方社会所拥有的,并为其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道德伦理、自律与和平的道路。知识分子关心的不是自然的知识和奥秘,相反,是现实生活中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和治国安邦的实用知识。这种文化的形成归功于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也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小农社会不太注重效率和效益,甚至对两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排斥。自给自足、靠天吃饭,也让大家对科技创新提不起兴趣,以至于晚清的大臣们看到西方先进的科技,不屑一顾,认为是“奇技淫巧,以为自己缺乏学问。”这些都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基本上与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隔绝,呈现出一种带有浓厚诗意浪漫情怀和实用功利色彩的人文知识体系。
历史上,传统中国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私有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这也使得科技成长的产权制度环境相对缺乏。统治者的意图只是为了意识形态控制和方便统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给人民提供技术专利的保护和鼓励社会进行技术创新。也许这就是传统中国没有产生真正的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原因。
三。李约瑟问题对中国科技政策创新的启示
(一)完善以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教育体系。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比古人更加全面和客观。虽然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了科学志向的重要性,但在谈到文化的意义时,人们或多或少首先把它与人文志向的体系联系起来,而对于科学志向来说,它属于志向的技术范畴。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狭义的文化,将代表人类知识发展最高水平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纳入文化视野。特别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不可或缺。科技文化所体现的理性、公平、包容、批判、创新、效率、合作的科学精神,是近代以来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变革的基本因素。大学科学教育应重视科学史的教学,加强科学教育思想的教学,重视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大力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技术内涵和价值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社会和科学的历史责任感。
缺乏科学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缺失。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将科技的工具理性发挥到了极致。科学技术被视为只为政治、生产、生活服务的工具,隐藏在技术层面背后的科学精神没有被发现。当然,科学精神的培养也要理性对待传统文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发烧”不仅是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信号,也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强大竞争力。比如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现代科学话语可以解读为注重和谐统一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后工业时代,人们在遭受工业和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后,已经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方面可以提供长久的理论支持。
此外,从西方科学文化中吸取有益养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说,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懂得使用科学工具,二是缺乏科学精神”。我们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精神。适当调整科学中的“工匠传统”和“学者传统”,改变科学技术是纯技术的偏颇观点,发掘科学技术背后的精神内涵。总之,为了更好地振兴中国的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科学精神应该是未来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对中国科技政策创新的几点建议。
李约瑟难题揭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普遍衰落与知识产权制度的缺失有关,知识产权制度的缺失使得即使有调整科技生产活动的法律法规也无法推广近代科学技术。适度的经济效益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起到导向作用。当然,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离不开相关政策和制度的鼓励。当代中国科技政策创新应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来促进科技进步。私有财产权保护写入宪法,必将赋予人们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必将保护科技创新权利主体的财产权利益。另外,科研需要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障科研和言论自由。宋明理学使科学失去了自由和包容,最终使科技倒退。西欧的文艺复兴洗礼,崇尚自由理性的精神,而中国的民众却反过来被儒家思想禁锢了理性科学精神的成长。“中国以儒家思想为官方哲学,主张尊古经典,限制思想自由;重文轻理,轻视技能,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科学家不得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求知若渴。”
近代中国虽然从清末到民国对知识产权进行了立法,但实际效果极其有限。这个例子说明,除了正式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度和严格的司法之外,还要注意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科技政策法规可以移植,但科技法规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学者形象地指出,“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科技文化”。很多时候,光有制度是不够的。所谓“弟子法不足以独当一面”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