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的巨大变化
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科技工作围绕“科技兴市”发展战略,做好了27项各级科技计划的申报、编制和实施工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星火计划”奖1项,申请专利33项,同比增长57%。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等教育进一步普及,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事业继续发展。
醴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李、左权、耿飚、宋等老一辈革命家,程潜、陈明仁等爱国将领,著名生物学家唐、彭道儒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名人都在醴陵成长。农民曲永寿被联合国授予“国际杰出稻农”称号。全国共有115个景点,其中奇峰15个,溶洞22个,怪石30个,泉井48口。主要古建筑有何家桥的云岩寺、郊区的清兴寺、东门的文庙、城东的铁云阁、山西的王坊乡平山寺、綦江书院和宋陈明庙、郊区马北岭的奇缘塔、江湾对岸澧水边的菜园塔、东宝乡的元牌坊等。丰富的人文景观为醴陵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醴陵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9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2268元,比上年增加1122元。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543.8+0.8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2665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第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4.7: 59.6: 25.7。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2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9.5%,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利税总额5.29亿元,比上年增长3.3%。
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05年,醴陵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7.7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654.38+0.292亿元,林业产值654.38+0.33亿元,畜牧业产值654.38+0.1.96亿元,渔业产值654.38+0.4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54.38+0.7亿元。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醴陵市农作物种植面积88.6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6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3.93千公顷,增加0.9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47.25万吨,比上年增长65438±0.7%;蔬菜产量43.8万吨,比上年增长0.5%;水果产量50812吨,比上年减少1797吨,下降3.4%。
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2005年,醴陵市肉类总产量为95680吨,比上年增长9.9%。水产品产量1.82万吨,比上年增长1.1%。水产养殖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48%,比上年下降0.49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醴陵市农机总动力421.3万千瓦,各农机技术组承包面积1.324万亩,其中机械化耕作面积56.7万亩,推广联合收割机1.72台。全年新建和改造水利工程1.21万立方米,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土石方1.02万立方米,增强了农业防汛抗旱能力。拓宽改造农村公路路基735公里,硬化路面130公里,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2005年,醴陵市工业总产值18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6.4亿元,增长28.8%。规模以下工业达到123.72亿元,增长18.5438+0%。完成工业增加值67.09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54.38+08亿元,增长23.3%,工业产品产销率97.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两大支柱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日用陶瓷产量158025万件,增长271%,其中出口72625万件,增长291%;工业陶瓷209858吨,增长14.7%;鞭炮烟花99851万箱,同比增长16.1%。其中出口量5831.5万箱,增长1.7%。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5年,醴陵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22家资质施工企业累计完成房屋建筑面积79.54万平方米,完成产值6.29亿元,实现营业利润3687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按投资类型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9162万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831.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8022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全市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72个,完成投资9.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