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郎郎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张郎郎

文选

1943年11月出生于延安,196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与理论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教师,本刊编辑。后担任《国际新技术》杂志总经理、《中国艺术报》副主席、90年代专栏作家。出版诗集《从故乡到天涯》《大雅宝老故事》。他目前是普林斯顿中国学会的研究员,在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

?一个

?70年代,听说全国各地的草棚里,油灯下,很多人都充满了理想和深沉的思想。写作,绘画,唱歌,梦想文艺,他们是各种各样,各种层次,各种境遇的理想主义者。玩文学的几乎都是这种人。他们思考和创造,试图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意义。

?也许他们正是一针见血,一不留神为中国文艺的传承做了很多。

?当时整体上似乎是一个文化贫乏的时代,他们的活动逐渐形成了一股文化暗流,在地下交汇、涌动。所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爆发了这样一个划时代的文化群体。

?也许是因为喜欢写作,曾经组织过一次文学沙龙,喝过茶后口无遮拦,所以当时进了监狱。也算是对那个时代文化传承的间接贡献。大概就像鲁迅老人说的:我们不能发芽,就不能成为天才成长的土壤吗?那些年,我是底层土是真的。

?70年代的午夜,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在油灯下看着自己的生日。然而,大多数人在农村和农场。我在我的牢房里。不管平时房间里有多冷,今晚炉子一定是旺的。也许,这意味着明年可能会好转。你一定没见过这里的炉子。这是一个本地名字。

?扫地用全泥炉。“扫风”没有炉膛,没有炉排,也没有其他必要的炉具金属附件。整个炉子是用土坯做的。当地人凭借多年的经验,懂得利用炉内的特殊结构形成空间,炉底有不同的通风口。无风箱,始有风,故名。“扫地”是当地穷人的专利。除夕夜,“扫地风”席卷四面,火光冲天。

?那是在河北省饶阳县的监狱里。

?我以前从未去过这个地方。这是衡水地区的一个县,属于革命老区,曾经是抗日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村民们至今还记得在这里亮剑的英雄和程。我们一群北京政治犯被送到这里,是当时第一副总司令的命令决定的。当时全国人民都在备战。

?我们要做好准备,所以我们北京犯人要做好做饶阳犯人的准备。

?当时我们党处理局势的姿态和心态,和保卫延安时一模一样。“做好准备”是多方面的。必须包括对脑子有问题的文化人做必要的准备。保卫延安的时候,给王实味准备一把斧子就行了。这会儿王世伟太多了,准备全斧都不够。

?于是,一批批像我们这样的人被护送出了北京。这些脑子里有恶趣味的人,有“麻子刘”应若诚和他的妻子吴世良,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杨,歌唱家、郑作成、王鹏等。当然也包括我和老七这样的无名鼠辈。把这些不安分不靠谱的家伙放到老根据地,有利于战时管理。这个地区有革命传统经验。

?后来听一位当地老干部告诉我,他们在日本打仗的时候,晚上的常规任务就是“挖窝”,意思就是消灭异己。半夜里,几个县大队的青年到一些人家去捂住眼睛,闭上嘴,拉出村子。宣告他的罪行,然后手动处理以节省子弹。有一次,他们到一个村子去寻找一个可疑的叛徒,在没有找到的情况下,他们带走了他的妻子。为了打击汉奸,把这个老婆扔到枯井里也能灭了他们的威风。在扔下枯井之前,年轻人互相勾结“碰”了一下。小王近视,想摸摸。其他队员笑着说:“瞎子,看清楚了,那是你阿姨!那些村子里的很多人都有亲戚关系。小王说:我不管,我碰了个汉奸!大家不约而同地停下来:我们都能做到,你们不行。汉奸归汉奸,不能乱了几代人。

?听到这里,我明白了。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这里很有经验。

?前面说了这是县监狱,其实是传统说法。确切的说,因为我们还是未决犯,所以关我们的地方不是监狱,而是公安局下属的看守所。

?县公安局看守所的老所长也姓张。他还是老区的传统学校:不穿官服。我爱穿双排扣的黑色棉袄,一条开裆裤,抗战时背着镜盒枪,就像当年在日本的那个。估计那是他人生中最闪耀的一年,那个时代一定不能忘记。

?饶阳这个地方全是盐碱地,非常缺水。真的是“咬在瓜柄上——很苦”。周边几个县一直都不怎么富裕。有的县一忙农事,全村人就出去“混穷”讨饭吃,省吃俭用。饶阳县的人都很骄傲,丢不起那个人。他们也到全国各地去“混穷人”,但从来不要饭吃。他们玩的是家乡的绝活——切猪。拿着一把猪刀,走遍全国,吃了几千顿饭,有点类似古代的侠客。

?除夕夜,这个穷乡僻壤的村民放了很多鞭炮,好像鞭炮在这里是免费的。原来这个大盐碱产生了硝酸盐。因此,“搓鞭炮”成了这里重要的副业之一。今晚人们放的鞭炮都是自己生产的,所以可以大力造。

?我们这帮人是1969年底从北京市公安局看守所(也就是著名的K楼和乌龟楼)押解到这里的。其实才三个月左右,已经把我们彻底饿死了。

?现象是这个团伙里连大男孩都不会赛马,真的没有像凯尔一样跑了。即使生病也不会发烧。人们开玩笑说,我们都是成年人,所有的细菌都饿死了。

?人们坐在炕上聊天,发现我们两条大腿之间有一个拳头那么宽的缝隙(甚至包括我们中间最胖的李有典先生)。大腿上的脂肪自然就消耗掉了。

?北京市公安局规定,看守所一人一天82粒。每两个玉米面包,正好四个玉米面包,一天两餐。在北京,人们已经感到饥饿。据说当年批准这个量化指标的人是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冯基平先生。文革期间,他也被发配到这里。传说他后悔了。谁会想到,八月的粮食为什么不能吃?

?每天,除了这个窝头,就一碗蔬菜汤。便宜的是汤。偶尔一点肉末也是美味。当然,如果节假日情况“好”的话,我们也会有一点改善。那时候我们已经被改造成这种人了——每天都在想“吃”这个字。除了睡觉时间,我的胃整天都在和你打架。

?在饶阳是一日三餐,量也是八两。早晚喝两两congees,中午有两个“饼”叫二两。甚至当地的农民进来后,第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惊讶得眼睛都直了。他们万万没想到食物会如此惨淡。有人当场落泪,有人用头撞墙,刚进来的人一阵胃酸。

?我们喝的粥可以当镜子,我们的身体和那粥差不多,饿的几乎透明。但是,当地人比我们更有魅力,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抗饥饿”的窍门,就是越饿食物越多。中午,他们最多能吃到两块高粱饼中的一块。一定要咬着牙留一个。半夜饿得睡不着的时候,一点一点慢慢来。那可以减少胃酸给你带来的痛苦。为了防止犯人自杀,牢房里的犯人每天晚上都要轮流值班,每人两个小时。房间里值班的解放军也是每两个小时跑一趟。他们在屋顶上走来走去,随时可能点名。

?在这个县城,没有大瓦房加田埂,只有一院子平顶的黄土坯房。机构或者有钱人都是砖家。因为它的重要性,我们的监狱是砖房,但也是平顶房。屋顶可以就地用在院子里,晒粮食,放哨。

?这种样式方便了执勤的解放军警卫来回走动。当他们叫到房间的号码时,值班的囚犯立即站在门前喊道:“二号房有五名囚犯,一切正常。XXX在值班。」

?你想想,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储粮钉,你怎么可能熬过漫长黑夜里的那两个小时?我们家“扫地”比别的家大一号,给的煤和饺子也比别的家多一倍。这里的煤球不是用筛子筛出来的,所以不圆。在这里,煤尘和黄土混合成泥后,我们用我们的饭碗做工具,做煤饺子。产生了一种月牙形的黏液,碰到地面就会生活在一起。起初,我们被这项工作惊呆了。煤泥肯定是煤少土多,颜色一点也不黑,和新四军的军装差不多,灰也不抽。我们就想,这种细度的煤,娇子有办法吗?没想到,这里的煤还挺好烧的,而且这种灰色的煤球还烧得很旺。

?为了省钱,我们家一周只发100个煤焦子,平均每天只能烧14个煤,其他小号每天只能烧7个煤。烧24小时是绝对不够的。所以到了晚上,我们要关炉子,直到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才能打开炉火。当我在岸上时,我把半块煤焦子磨成细粉,然后用水制成煤泥。贴在炉口上后,我用磨好的筷子打了一个隐约可见的小洞。从洞里,我隐约能看到煤火的红色,这样才能消耗能量到第二天。

?所以,每天晚上,我们碗里剩下的水都结冰了,被子口有一片霜,是我们一夜的呼吸形成的。每个上夜班的人都冷得只能坐在炉子上。所以,每个犯人的棉袄后面,都有一绺像漏痕一样的棕色——那是热空气从微小的火洞里窜上来堆积起来后造成的。

?那时,我碰巧和拉小提琴的杨在一个房间里。我们的房间是一个很大的房间,有一个角落,有十几个人住在里面。其他小号只有五六个人。我们家连炕都没有,就在地上铺了些麦秸当铺位。主任告诉我们,这些麦秆在这里也是“稀罕物”。麦秸在御寒防潮方面比稻秸好,是铺地板的绝佳材料。

?也就是说,对于我这个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来说,地板再“高级”,这个没有阳光的房间里潮湿的空气还是让我不安。

?当然,这里也有优点。北京确实住楼房,而且有灯,馒头也够,还干爽明亮。但是那里的管理太严格了。每天除了改造自己,批评别人,其余时间都要坐在那里学习,而且要坐直。你甚至必须像地下工作者一样机警,才能偶尔与人交谈。

?这里物质条件差很多,但是根本没人管你。喜欢看书就看书,喜欢聊天就聊天,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不打架闹事,他们只是要求你老实点。

?出生在明天的某个地方,杨怎么也没想到会在远离莫斯科的饶阳县,见到他上次在莫斯科见到的老朋友李有典。想想当年有多少人出国。老阳的家庭是一个来自苏联和匈牙利的双重学生,他们在那里学习小提琴。我和老阳属于一个大案,都是因为那个文化旗手的笑话的传说。

?老李从不讲政治笑话。他原本是上海的名厨。由于失误,他被外交部选中,并被派往国外永久居留。他呆在莫斯科和布达佩斯。文革时有人揭发他在国外买菜可能有猫腻,北京的外交部造反派下令将他押解回京。当他听到它的时候,他的脸变白了。他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被送回来,一定是逃跑了。他生来相貌英俊,眼睛温顺。他半夜逃出大使馆,企图“叛国投敌”。结果,他被捕了。

?当时,老阳是一位受大使馆邀请为国际政要表演的艺术家。演出结束后,老李负责为大家准备好食物。你想想,他们当时是什么姿态,什么风格?吃什么?喝什么?

?在饶阳,他们互相凝视着对方,喝着开水,等待着下一个黑色的李悝jy蛋糕。这里的蛋糕刚做好的时候是黑红黑的,和巧克力的颜色差不多。当它们冷却下来时,它们像铁疙瘩一样黑。这是一个全是高粱面粉的蛋糕。所谓全面,就是磨面粉的时候把能磨的都磨了。没有麸皮,没有麸皮。这种吃的实惠,所以才这么黑。

?老阳和几个室友,每人拿着各种笔记本和笔,一本正经地坐在老李身边。老李用他无锡口音的普通话讲解如何做名菜。

?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当然,越写越饿,越写越饿。老李虽然饿到脖子细脑壳大,但说到菜谱,还是当年名厨的音乐。它简洁,准确,详细,不慌不忙。专业的就是专业的,嘴里的每一道菜都很精致。无论中餐还是西餐,都可以进入顶级菜谱。就这样,中国的饮食文化成功传承了下来。

?虽然我也喜欢吃美食,但我绝不是美食家,所以一直对饮食文化不感兴趣,现在快饿死了。他们还在一本正经地坐在那里吃精神大餐,肚子一定更难受。所以,我不听。老阳说:不,精神餐可以分散注意力,缓解胃痛。另外,如果你学好了这些技能,出去好好犒劳自己的时候,一定会大显身手的。

?当时我们房间大概有十二三个人,参加灵宴的有七八个人。

?至于我,我在给一些年轻人讲故事。当我讲完一个故事,他们正在争论的时候,一个叫段多的年轻人突然说:“不要只给我们穷八卦,只教我们,玩文学,写诗。」

?段多当时大概还不到二十岁,饿的时候更年轻。原来他发现我可以通过讲故事在牢房里占据一席之地。在这里,这也是一种技能。如果想练别的技能,这里没有条件。练文学就是练嘴、练笔,这在饶阳是绝对必要的。没有实践,就没有实践。

?他说这话的时候,其他几个年轻人齐声附和,吵着要拜我为师。段铎在学业上有很好的基础。因为他的背景,他没有被大学录取,所以他不得不去一所中学。虽然他一直喜欢文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玩文学。另一位同名选手是青龙桥名将王涛。所有的八旗子弟都生活在那个地区。于是,他们开始听我的诗。

?年底前,监狱进行了重点签名,并转移了老阳和老李。

?我和这些北京来的男生就待在这个大号里,开始一起写诗、评诗。段多是个很聪明的年轻人。他在一所中专学校学习电气工程。我会先教他背诵一些新诗和旧诗,让他明白诗的意境是什么,美在哪里,如何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在文中。

?从苏东坡的《一曲不归河》到柳永的《玉琳玲》,从普希金的《如果生活欺骗了你》到艾吕雅的《你好,悲伤》等等。,我给了他一个盲人朗诵,他只是背了一堆。

?别人在聊天的时候,他只是一味的往后退。为了记清楚,他把刚到的货都抖给了王涛。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和王涛,还有景山东街的小琪,都背了不少我的二手诗。

?后来,这群孩子在小椴的带领下,每人钉了一本书抄诗。后来我把搜到的零零碎碎都背下来了,只好自己一起写诗,大家一起写。他们各有千秋,都进步神速。想想那个王涛,以前是个组织核心,现在和我们一起写诗。小琪喜欢写古诗,然后他会和我们讨论。在一小段中尝试两者。虽然浅尝辄止,但他的诗还是很丰富的,这对于一个学理工科的孩子来说很不容易。

?除夕夜,我们没有睡觉。除了中午剩下一个蛋糕,我们还把胡萝卜留在粥里当年夜饭。我们把胡萝卜放在“扫风”的火口周围,真的烤成了透明的胡萝卜。吃起来有点咬,有点甜。后来看到莫言小说里描写的透明胡萝卜,好像很熟悉。那天晚上,我们约定在一个小时内写一首诗。

?王韬写了一首自由式的新诗,题目让我们大为吃惊——“我是流氓!”他生动热情地标榜自己是流氓,大谈流氓的快乐、自由、流浪、超越。我们纷纷欢呼,每个人都唱了一首歌——“可惜我不是流氓!”,“我心里就是流氓!”,“我也想当一个真正的流氓!》

?我们轮流背诵,笑得打滚。那时我们很幸福。我们把这些诗钉在一起,我在封面上手书“流浪者之歌——一群快乐的无赖”。我看到大家对写作越来越上瘾,越来越有热情,我就说,不如我们就办报吧。当年渣子洞的陈然家也办了个“前进报”,我们这里也办个文艺报解闷?

?他们三个一起欢呼,我开始主持这份报纸。其实就是一次一大张纸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粥把几张纸粘在一起。这份报纸只有两面,一版两版。我本来是学美术的,所以先画校样,他们的稿子自己抄在预留给他们的页面上。我还为每首诗画了插图。花了两个下午,我们的第一期出版了。

?当然,我们非常小心。每次出版后,大家都悄悄传阅。当然,就在我们中间,如果多一个人观看,我们被发现的几率会增加一倍以上。不是特别亲密的朋友,从不传来传去。我们曾约定看完就销毁,但每次还是舍不得,就分开保存了。我们一致认为,如果任何人的被发现,他们会说他们写它是为了好玩,其他人会尽快销毁它。

?农历大年初一,又是关键签名。这一次,我被分到一个只有五个人的小号,我和杨在一个房间里。我非常高兴。就在他半夜值班的时候,我悄悄给他看了我存的报纸。他非常高兴,努力忍住笑。然而他擦了擦眼睛,叹了口气,道:“不要恋恋不舍。快点毁掉它。这个地方,这件事可以算是新的犯罪。安全第一。」

?我知道他是对的。所以我才参与进来。于是,我立刻把它塞到炉子里,一眨眼的功夫,报纸就变成了一缕青烟。这也是在县监狱的好处,没有暖气。冬天要生炉子,所以在北京看守所要破坏什么东西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这里毁一篇文章太方便了。原生环境有原生环境的好处。

?二

?我想着过两天找个机会告诉他们三个,灭了他们就安全了。但是计划不如变化。

?大年初四(1970年2月9日),监狱里的人前两天遇到了难得的好转,肚子里终于有了一些值钱的油水。肚子圆了一圈,大家的心情都开朗起来。

?早饭刚吃完粥,张局长就扛着一个镜盒枪到了房间,解放军也在房间上架起了机枪。这里的囚犯非但不紧张——这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反而都很兴奋。人们小声嘀咕:“有戏!今天肯定有戏!哪部剧都无所谓,有戏看。

?老张看了看所有的路人和马匹,开始在屋里说话:“田守鹏,出来!打开仓库,叫名字的人会自己把行李拎出来,然后去仓库把自己的东西都拿出来,把铺盖卷铺在院内,然后当场嘟囔着等名字。叫人出来。人很激动,人动则生,树动则死。如果我们不动,耳朵后面就会长青苔。

?“索加林、王涛、、朱、田、……”老张老板一个个点名,然后点了我的同党老七等等。室友里其他人拍着我恭喜我,说,好啊,你小子有钱,别忘了我们兄弟。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你要寄什么?只是骑着驴吃着烤鸡——这骨头可能被扔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说过:动起来,动起来。

/group/topic/22856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