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生源CEO任军
——“新生源”目前正在运营几十个生物医药项目,突破了“十年磨一药”的惯例
自主创新造福人民。
张江生物医药谷今年将满十岁,数百家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单位孕育着不止一个奇迹。去年刚搬进“药谷”的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30万的注册资金,创造了以投资大、耗时长、风险高著称的生物医药领域的奇迹――诞生“消遣”不到5年。60多项中国及国际发明专利,5项临床审批,12项新药申报,多环节的新药研发通用平台,遍布亚洲的技术转移中心,让国际资本不得不刮目相看。
新药的成就是“来得快,去得远”
“十年磨一药”的故事,对于生物医药研发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然而,在张江“新生源”的技术服务平台上,目前有近60个研究项目在运作,不止一个新药进入了研究的最后“冲刺”阶段。“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有望在今年内获得药物证据,可促进伤口愈合,治疗糖尿病性溃疡、炎症性肠病等难治性溃疡。崇明岛上80亩的厂房就等着这个空位。预计投产后到2008年累计销售收入将达到3亿元。“重组人胰岛素原C肽”和“带独特型微抗体的重组卵巢癌”离成功的日子不远了,糖尿病和卵巢的长期并发症,主要是糖尿病肾病,将遭遇“克星”。
今年年初,17生物医药成果“嫁”到巴基斯坦,为张江“新生源”创造的合同金额超过10万美元。伊朗、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印度也成为技术转让的对象;同时,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也逐渐在这里落户。其中,来自法国的人源化抗体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移植后排斥反应,预计今年申报临床试验;来自韩国的抗乙肝和艾滋病药物技术已进入“筛选”阶段,预计今年底明年初开始临床实践。十一五期间,“消遣”的目标是完成60项临床试验申请和新药申报。
不要做孤独的“长跑运动员”
翻开张江的“新生”名单,全职员工只有100人,兼职科学顾问却有近60人。董事、总经理张毅坦言,这种特殊的人员配备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五六十个科学顾问,多是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科学家。他们带着灵感和话题而来,在平台上寻找临床、临床、产业化之前的一系列答案。在大部分“R&D剧”中,张江“新生源”并不担任主角,但几乎扮演了所有角色。
当时18人的团队,用三个国家的一流生物技术药物创业。张江作为“新生源”的初衷是成为产学研之间的纽带,促进更多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没有资金,大家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熬过了9个月;在没有实验场地的情况下,他们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打游击”;第一次接到服务“订单”的时候,大家都把它当成了一次难得的培训。随着培训机会的增多,张江“新生”们很快熟悉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和细节,也找到了自己的自主创新模式;与其做一个孤独的长跑运动员,不如组建一个强大的接力队——一系列新药研发平台。目前,占新药研发成本70%至80%的场地、设备、耗材等资源可以享受,临床实践前的直接投入降至200万元。
资本的雪球越滚越大
如无意外,上海新生源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将于今年上半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生物医药研发第一股”,预计市值6543.8亿美元。
如此高的“回报”,其实源于申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第一笔“个人奖金”。五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科技“十八条”(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若干规定)。上海医科大学宋厚彦教授因转让“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成果获得转让收益奖304万元,成为“按技术因素分配第一人”。张江新盛源的创始人、董事长任军是完成该项目的第三人,张江新盛源的注册资本30万元由此而来。多年来,张江“新生源”已成功推进7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654.38+0.34亿元——一部精彩的“续集”正在上演。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