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乙克”这种药是治什么病的,是种什么样的药
1、简单介绍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的研发背景?
乙克为由重组乙肝表面抗原与人抗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按专利规定要求组建的免疫原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是自1987年开始在国家高新技术863计划资助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制品,现受“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资助,曾参加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展览,并获该计划奖励。
该产品分别在鸭体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转基因鼠中进行过研究,分别与合成肽、单纯乙肝抗原及编码S基因的DNA疫苗作过对比,结果证明免疫原性复合物可使动物产生抗体、细胞免疫,在清除抗原等方面效果最佳。
1999年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研发,在国内外无先例的情况下,研究并制定了生产工艺,进入产业化。
2004年被列入上海市科教兴市第一批资助项目。
2、乙克”的临床研究进展如何?
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免疫原性(“乙克”)治疗性疫苗于2002年8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临床研究批准(批件号:2002SL0038),2002年9月份开始在北京地坛医院进行临床Ⅰ期试验。 I期作为安全性的研究,首先必须排除曾受乙、丙、丁、戊肝炎病毒感染史。经筛选86名健康人,仅22人可以入选。所有注射者均在注射乙克前夜入院,注射后观察心、肝、肾、血象等指标。经过不同剂量、3或6针(注射周期为4周一针)注射后,均无异常。完成全程注射后2个月再随访以保证安全性。研究发现,全部正常人均产生针对表面抗原的抗体,最高可达1000国际单位/毫升。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γ在检测的8例中均较免疫前升高,提示乙克也可诱导细胞免疫。全部结果已发表于国际疫苗权威杂志Vaccine(2005,23:2658-2664)。
Ⅱ期临床为在少量患者中进行试验,继续评价其安全性并探索产生免疫应答的合适剂量。于2004年2月开始在36名慢性乙肝患者中进行Ⅱ期临床A组实验,其中12名接受安慰剂治疗。整个实验均以国际公认的双盲方式进行,即由统计学专家独立设盲,医师、患者、科研及检测人员均不知患者注射的是乙克还是安慰剂。此次治疗每隔4周注射1次,***6次,再随访24周。
至2004.12月,最后一名临床研究的患者已完成注射,还需24周的随访,预计2005.5月底可揭盲。
3、为什么“乙克”治疗和观察需作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为何如此长?
虽然乙克在动物实验中有效,但患者与动物毕竟不同,至今还没有一种动物(黑猩猩可感染乙肝病毒,但很少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能完全模拟乙肝患者。临床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疗效和明确适应症(哪些乙肝患者适合用乙克)、禁忌症(哪些患者不适用乙克)。乙克是全新的一类新药,必须对患者负责,逐步积累治疗经验,逐步推广。实际上,没有一种药可包治百病,对一种病也要因人而异。
为了患者的安全,对新药的临床研究,国家管理部门有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分为临床I、II、III、IV期进行研究,每一期的时间和病例数均有严格规定,不得随意更改或省略。故一个一类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均需要4-5年时间。
此外,由于慢性乙肝是病毒持续性感染,与急性病毒感染(如感冒)不同,要逐步调动患者体内的免疫功能,需要一定的治疗期和随访期,导致乙克比其它药所需的临床试验时间长。
4、我要作为Ⅱ期临床的志愿者,该如何参与临床研究?
在Ⅱ期A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制定Ⅱ期B的临床研究方案。研究方案预计需有约240人参与,但其中有三分之一为安慰剂注射者,因为必须有双盲对照,结果才科学。但是一旦揭盲后,注射安慰剂的患者可立即获得注射乙克全程治疗的权力。每个参与者还必须先作系统的化验、体检,排除禁忌症后方可入组。届时Ⅱ B的方案将在选定医院开展,将不仅限在北京,预计上海、杭州以及其他城市的医院也可参与。一旦确定Ⅱ期B的临床研究方案及参加单位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公布。愿意参与的患者可与就近医院联系,如符合临床试验条件者在签署知情书后即可在有关的医院入组。
5、进入ⅡB的患者是否要付费?
一旦启动进入ⅡB研究,注射用的乙克及化验费均由临床研究单位提供,患者除医院规定的费用外,不必承担乙克的药费及化验费。
6、为什么乙克推向市场化的进度较慢?
所谓市场化就是患者可凭处方随便购买药物,药物(或治疗性疫苗)一般如是Ⅰ类新药,需经过三期临床,获得新药证书,然后还经申请获得生产文号,这样才能进入市场。
必须看到,乙克作为一种免疫疫苗治疗,不仅有调动机体免疫清除病毒的作用,还可能通过激发机体免疫对感染肝脏的功能(转氨酶升高)有一定的损伤。虽然至今,国内外进行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究均未发生过重症肝炎的病例,但是本着对患者负责的精神,乙克的临床研究的基本路线是:“积极、谨慎、与国际接轨;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治疗乙肝的新途径。”
参考资料:
http://www.ganbing.org/news/20060401162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