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技术的发展历程~
蓝牙,或Bluetooth,是一种新的无线传输协议,最早由爱立信创建,随后由蓝牙特别兴趣小组制定了技术标准。据说因为这项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蓝牙已经在台湾省注册了“蓝牙”的中文翻译,但是按照英文本身的直译,“蓝牙”更合适。
历史
蓝牙技术最初是由爱立信发明的。1999年5月20日,索尼爱立信、IBM、英特尔、诺基亚、东芝等行业领袖成立了蓝牙特别兴趣小组,并制定了蓝牙技术标准。“蓝牙”这个名字来源于10世纪丹麦国王哈拉尔德的昵称。出身海盗世家的哈拉尔德统一了北欧分裂的国家,成为维京王国的国王。因为喜欢吃蓝莓,他的牙齿经常被染成蓝色,也因此得到了“蓝牙”的绰号。在当时,蓝莓因其颜色奇特而被认为不适合食用,因此这位爱品尝新鲜事物的国王成为了创新和勇于尝试的象征。1998年,爱立信希望无线通信技术能够统一,命名为“蓝牙”。
近期发展
一种通过蓝牙接口与无线耳机通信的PDA移动电话目前正在市场上销售。所有产品都是1.1的格式。它是一种低功率无线电设备,使用低成本微处理器芯片在短距离(10至100米)内发送和接收信息。
蓝牙用于不同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例如连接计算机和外围设备,如打印机和键盘,或允许个人数字助理(PDA)与附近的其他PDA或计算机通信。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带蓝牙技术的手机选择,可以连接电脑,PDA,甚至免提耳机。
事实上,按照既定的标准,蓝牙可以支持更强大的远距离通信,形成无线局域网。每个蓝牙设备可以同时保持7个连接。每个设备都可以配置为不断向附近的设备通告其存在,以便建立连接。此外,两个设备之间的连接也可以受到密码保护,以防止它被其他设备接收。
蓝牙的标准是IEEE 802.15,蓝牙协议工作在免授权ISM频段的2.45GHz。最高速度可达723.1 KB/s,为了避免干扰,可能会使用2.45GHz的其他协议。蓝牙协议将频段划分为79个通道,每秒最多可换通道1600次。
将蓝牙与WiFi相提并论并不恰当,因为WiFi是一种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的协议。虽然它们使用相同的频率范围,但它们也需要更昂贵的硬件。应该使用蓝牙来创建不同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协议。两者的目的不同。
未来的发展
蓝牙特别兴趣小组正在开发版本1.2和2.0。
1.2版本
此版本向后兼容1.1,其主要改进包括:
匿名:屏蔽设备的硬件地址(BD_ADDR),保护用户免受身份嗅探攻击和跟踪。硬件匿名从1.1版本开始就已经实现了,但是还没有实现,所以普通消费者还是没有。
AFH,自适应跳频(AFH):通过避免在跳频序列中使用拥挤的频率,可以提高对无线电干扰的抵抗力。
更高的实际传输速度
L2CAP层引入了流量控制和纠错机制。
版本2.0
2.0版本的内容没有明确的信息,但爱立信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些内容:
添加了“非跳跃窄带信道”。
因为不需要与每个设备交换回复信号,所以该信道可用于同时向大量蓝牙设备广播各种设备的蓝牙服务摘要。回答信号交换过程目前大约需要一秒钟。
实时公共交通时刻表、基本交通畅通信息、提前交通方向指示等未加密信息可高速发送至设备。
更高的连接速度
支持多种速度级别
早期的蓝牙
1.0和1.0B的早期版本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制造商指出他们的产品互不兼容。同时,在两个设备“握手”的过程中,会传递蓝牙硬件的地址(BD_ADDR),在协议层面无法匿名,造成数据泄露的危险,让部分用户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