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应该忘记他们的老朋友。

父子应该忘记他们的老朋友。

冯骥才

1的儿子考上大学的时候,在八卦里提到了费用。他突然说:“我从初中开始就一直用自己的钱交学费。”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过着忙碌迷茫的生活,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我问他:“你哪来的钱?”

3“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之前过年的压岁钱都攒起来了。”

4“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我还是很疑惑。

他什么也没说。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我要像父亲一样靠自己。”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觉得他一下子长大了。那个整天和我一起踢球,打架,玩耍,被我取笑的男孩,突然走了。长大不是身体的变大,不是嘴唇上柔软的小胡子和脖子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个成熟独立的人格的出现。可是他究竟是怎么悄无声息,无迹可寻的长大,突然有一天这让我吃惊,让我奇怪?是不是因为我的眼睛太关注生活的季节和社会的季节,太关注每一个芽、枝、影、阳光,太关注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太关注笔尖下每一句话的准确,从而忽略了一直默默陪我改变每一天的儿子?

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朋友,朋友们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父亲的心目中,儿子总是别扭的。

对于世界上的男人来说,做父亲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但做父亲的感觉大致相同。这种感觉一半来自自然,一半来自传统。

81976地震那天晚上,我睡在一楼。在地动山摇的那一瞬间,我本能地跳进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地抱在怀里,任由自己的双腿被砖瓦擦伤。事后我给大家讲了我是如何勇敢的为儿子辩护的。那种骄傲,那种气派,那种英雄主义的感觉,其实是一种自我享受——享受做父亲的快乐。父亲理所当然是家庭和孩子的保护者。职责是天性。

至于传统的为人父的感觉,那是长辈的尊严,导师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和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到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自己成为父亲,就会继承这种专利。

10这是一种“传统情怀”,也是一种“父爱文化”。

11就是在这种半自然半传统中,我们作为父亲的快乐与迷茫。我以为我了解我儿子的一切,但是当我儿子长大后,我惊讶地发现我对他一无所知。最熟悉的变成了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得最远,谈话突然停止,交流受阻。也许我们会失去他。

12人们把这种不可理解的事情归咎于“代沟”二字,但并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再次面临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13我突然想到,儿子从小到大从来不带同学来小家里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当成他对我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呢?他没有翻过我桌上的任何一张信纸。我怎么没看出来文学在他心里同样神圣?我也想到了一个照看他的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翻过别人的抽屉,对别人的东西从来没有好奇和钦佩...当我把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他自己付中学学费的事实联系起来的时候,我开始一点一点的接近他。

14他早就有了自己的世界,里面有很多发光的东西。直到今天我才把头伸进去。

15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他独立的世界和个性,我就有了和他相处的方法。对于一个成年的孩子,不要把他当成一个孩子,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17我开始尽量不跟他讲道理,即使这个道理是真的,我也只是把它表达成一种体验。至于他,他只在我需要的时候介入。我们不打扰彼此的世界,不侵扰,也不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这是男人该做的。我很清楚,他不喜欢用文字宣传自己的感受,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抑制兴奋,同时以一种隐藏的方式保持这种兴奋。

18我们的性格正好相反,但我学会了用这种感同身受的方式和他沟通。比如我在书店买书,经常会挑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到家二话不说就放在他桌上。他为我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不爱添油加醋,却把父子之情看得像天地一样必然。如果这需要证实的话,看看他的眼神——儿子看父亲的眼神,永远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忠诚。所以我为他翻译埃里克·奈特的著名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言,特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黄金。

19儿子在童年是一种意义。但是长大了,我变了。除了父子血缘,我是朋友,是难忘的朋友。只有真正成为这种相互的知心朋友,才能获得父子的完全幸福,才能拥有真实、温暖、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