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典故去了。
165438+10月4日,洛阳围棋馆馆长王同领(左一)拜访吴清源先生。
10月30日,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逝世。消息传来,身在洛阳的王同领百感交集。
就在月初,作为洛阳围棋馆的馆长,她刚刚在小田原拜访了吴清源。吴坐在轮椅上,虽然他不能说话,但他很有精神。他手里拿着王同领送来的三色瓷盘图像,兴致勃勃地端详了很久。
那是洛阳陶瓷大师郭亲自为吴老烧制的画像。
其实中原棋坛和吴老的交集早就存在了。就老一辈而言,已故的“中原棋王”陈岱在20世纪20年代与吴清源相识,后来彼此通信,成为兄弟。论晚辈,洛阳围棋国手周鹤阳访日期间,也曾在吴故里下过三次棋,互相切磋。
在吴去世后的第12天,我坐在洛阳围棋馆的面前,听她讲述这个亲密的故事。突然觉得自己离20世纪公认的最伟大的围棋手只有一人之差。
这次来洛阳是为了寻找古代桌游的遗迹。
中国古代棋艺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河南在古代棋艺史上的重要地位,就像很少有人知道河南的围棋界与吴老有过那么多渊源一样。
中国的棋类游戏自起源以来,演变出了许多玩法,如围棋、六博、象棋、五子棋、下棋、象棋等,不一而足,也衍生出了各种棋类。其发展的高峰主要是东汉、南北朝和唐宋。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河南留下大量关于游戏的文化故事和实物遗存几乎是必然的。
今天,人们可能知道有棋文化之乡荥阳,有围棋“百步城”洛阳,但可能不知道,关于围棋最早的典故是“举棋不定”,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濮阳;汉代肯定了支一在洛阳为班固所作的第一部职业围棋著作。现存最早的与现代围棋棋盘规格相同的隋代19棋盘来自安阳。《九级棋谱序》是东晋南阳人王凡所作,是较早确定的围棋棋谱。
孔子、韩非、曹操、曹丕、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拓跋宏、杜甫、邵雍、赵霁等众多游历过、生活在河南的先贤、隐士、官员、帝王,或以棋讲理,或醉心于手谈,或留诗咏棋,棋坛充满故事。
这些都不够好玩。要知道,唐朝刺死秦浩侠和鹤壁荆轲,也会因为下柳波棋和别人打架。宋国大将南宫婉在商丘与国君下棋时受辱。一怒之下,用棋盘打死了国君。洛阳第一围棋手范宁儿曾奉魏孝文帝之命南下,与南朝大师王伉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可惜的是,我们的正史更热衷于记录那些严肃的“大事件”,而很多陪伴了中国人几百年的象棋“玩伴”不知不觉就消失了,留下了一个空空如也的棋盘,让人绞尽脑汁,无法想象古人是怎么下的。追溯中原古代竞技游戏的“游戏情境”,试图梳理曾经风靡中原的古代桌游,再现它们曾经带给世人的快乐、痛苦和沉思。
姚创造围棋来治疗他任性的儿子。
围棋是最早的棋类游戏之一,它的古代专属名称是易。恐怕谁也说不清是怎么来的。现代有学者认为可能起源于古代,如《结绳之以法》、《河图洛书》、《周易八卦》,但这三样东西都是玄妙而神秘的,无论解释哪一个,都可能有八个、十个以上的博士论文。翻阅古籍,古人很容易就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古人是怎么说的?
古人喜欢为某件事安排一个造物者,比如在仓颉造字,盖一座有窝的房子,围棋的发明专利就放在尧舜身上。
古代先秦典籍《史本》说:“尧造围棋,精于此道。”是姚的儿子,老子发明了围棋,他的儿子擅长围棋。这是关于围棋起源的最早记录。这种说法在古代广为流传。于是,西晋时,生活在都城洛阳,酷爱围棋的大才子张华也相信了这种说法,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博物学中。但张华写的时候,又加了两句:“或云:舜与子愚,佯去教之。”
所以,关于围棋的起源,至少有两种学说。第一,姚发现大儿子很固执,很任性。他想治好孩子,于是发明了围棋,让儿子接受他的脾气。第二,姚的接班人舜是围棋的专利权人。他也是为了孩子。不同的是,他的孩子太蠢,智商亟待开发。
我不知道舜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但姚肯定没有,否则他的位置很可能会传给。野史上说,这个朱丹真的爱上了围棋,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是他没有做什么严重的事情。姚见舜不听使唤,就把位置让给了舜。这样看来,不管是谁发明了围棋,围棋在古人的意识里似乎都是为了教育,这也符合今天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去上围棋班的道理。
毕竟神话传说的内容是荒诞的。唐朝的皮日休对姚创造围棋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智商很高的游戏一定是战国时奸诈的军事家发明的。其实围棋作为一个复杂的游戏,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起源过程。考古人员根据古代出土的围棋实物,发现围棋棋盘从11、13、17逐渐发展到今天的19。西汉以前主要流行17道教,唐代以后才定型为19道教。显然,围棋的创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棋子从少到多,打法从单一到多样,历代人一点一点的完善。
有意思的是,到了现代,中国人还没搞清楚自己国粹的起源,英国人却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明确“围棋起源于公元前2356年的中国。”公元前2356年是尧登基元年,后人根据辛亥革命时《人民日报》所用的黄帝历法推算。很明显,它的依据还是“药皂围棋”。
“优柔寡断”是朝廷保家卫国斗争的“精神遗产”。
比较可信的是,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围棋了。《左传·相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骄横残暴,魏国大夫孙文子和宁发动政变,罢黜了献王,立为国君。宁死后,他的儿子宁哀与孙文子不和。此时,被流放的龚贤也想复辟国家,派人联系宁某子,答应他回来让宁吊唁儿子,夺取政权,不管自己的国家大事。
宁哀当即答应,魏大夫的叔公听了,叹道:“今日不如下棋,何乐而不为?”队员们优柔寡断,难成对。那情况呢?“这是说与其哀痛君主,不如下棋,又如何避免失败呢?优柔寡断的玩家将无法击败对手,更别说在迎君这样重要的活动中如此反复。
这就是成语“优柔寡断”的由来,而事情的发展,正如叔所料,第二年,宁某子不听劝说,杀了,追杀,迎回公,但不出两年,宁某子就被祭公的势力所灭,葬身朝廷。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围棋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当时的爱国首都在濮阳,也就是现在濮阳南郊的藁城遗址。黄土掩埋了宫中的血战,但“优柔寡断大到不可耦合”却成了宫中争斗的“精神遗产”,警示后人。
文子叔公在解释事物时以围棋为例,充分说明了春秋时期围棋在上层社会的流行。其实在当时,围棋和另一种棋类游戏并驾齐驱,是最受欢迎的,被称为“游戏”。游戏的火爆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有名字记录的围棋大师邱毅,也引起了孔孟等先贤的关注,并引发了后世孔孟是否反对围棋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