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玩过秋千,但是“秋千”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秋千是中国许多民族的娱乐运动。根据现有文献,它起源于先秦时期。《古今艺术图》说:“此(荡)北山戏,是学轻(敏捷)。”(见清代翟浩《通俗汇编》卷三十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疆域在今天的北京及周边地区。秋千原本是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首领齐桓公带兵击败山戎后,将其疆域转移到燕国,秋千随之向南传播,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游戏用具。荡完以后主要会是宫中闺阁女子的游戏或者是传统节日广场的狂欢。汉武帝时期,秋千在皇宫里流行。唐朝无边的《汉武帝后院秋千颂》说:“荡者得千年。汉武祈求千年长寿,所以后宫多荡。”当时荡秋千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唐代宫廷称秋千为“半仙戏”,五代的王人禹在他的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寒食节时竖起秋千,令宫中妻妾笑逐颜开,以为是盛宴。皇帝称之为半仙戏,诸公皆称之。”荡秋千一方面可以“治疥疮”(治病),另一方面可以“解除闺房之烦”。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人在《金瓶梅·花刺》第二十五回开头的花园里荡秋千,引用了据说是唐伯虎写的《秋千》诗。石云:两个美丽的女孩,娇娥,正在青杨树影中荡秋千。/两对玉腕来回拉扯,四朵金莲花倒挂。/红脸红脸玉酥肩* * *玉酥肩。/游春公子手指遥鞭,一副飞落九霄云外的模样。李清照还写了一首诗,“小绛唇,踢秋千”。一时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人的专利。大概是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大量市民阶层的出现,荡秋千演变成了节日期间广场上的狂欢节目。杜甫有诗说:“十年蹴鞠会远,万里荡风俗同。”刘禹锡也说:“秋千争第二,彩绳斜。”可见荡秋千的习俗流传甚广。宋代诗人和尚惠洪也写过一首名为《秋千》的诗:画架双剪,佳人春日小楼前戏。/飘飘血裙拖地,毁玉。/花报润红杏雨,彩绳斜挂青杨烟。/清闲静立,疑是月坠仙。从以上描写荡秋千习俗的诗词中,可以窥见当时这一习俗的民族性格。也许人们厌倦了玩传统的秋千,寻找新的花样,秋千习俗开始改变。“水荡”出现在宋代。据南宋吴《梦》等书记载,这次杂技表演在北宋都城金明池、南宋都城临安西湖、钱塘江一带举行。每当夏季举行水上秋千表演时,从皇帝的妃子和王子到平民百姓都争相观看。表演前,两艘雕刻精美的船被放入水中,船头竖起一个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震天,船尾的杂耍演员先练了杆,然后表演者按顺序登上秋千,奋力荡来荡去。当秋千达到秋千横梁的高度时,他们用手脱下绳子,借助秋千混响的力量跃入空中,在空中翻筋斗,然后跳入水中。由于表演者姿态各异,看起来美轮美奂,变化多端。“水荡”与现代跳水相似,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以后,荡秋千的习俗以前所未有的盛况传遍全国。当然,变化最大的是中国的民族地区。韩国人爱荡秋千,这是一项传统的竞技娱乐活动,经常在节日里举行,有时甚至是比赛。节日期间,女孩们穿着色彩鲜艳的彩色裙子,聚集在秋千周围,比拼水平。只有被选中的专家才能参加运动会。比赛时,一串金铜铃挂在高空的丝带上,参赛选手荡秋千,看谁能敲响铜铃。见面次数越多,分数就越高。优雅的长裙,叮叮当当的铃铛,惊险的秋千,令人叹为观止。台湾省高山族称秋千为“米面面”,意为“飞”,与汉族对秋千的传统理解相同。滇西北、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荡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摇摆乐聚会多在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从正月初六开始,持续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