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企国企?

我在国企、国有控股公司、私企、外资企业都工作过。通过我的实践经验,谈谈我对国企、私企、外企的看法。我目前就职的公司是一家英国在华合资企业,由英方控股,主要从事电力相关设备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我在国企工作的时间最长。我在一家国有上市公司和一家电力工程公司工作了十年,也在湖北的一家民营企业楚天激光工作过一段时间。以下是我对三类企业的真实感受。第一,个人待遇。就待遇而言,外企当然是最好的。1994年,我在广西某上市公司的工资大概是每年12000元。后来在湖北一家电力工程公司,如果不在总部出差,工资大概是每年18000元,但是福利比较高。我的养老保险,公积金和医疗的个人账户每年大约5000元。如果是在工地上,大概会翻倍(3000 ~ 4000元/月)。目前在外企的薪酬大概是每年80-65438+万。还有养老保险和公积金,商业医疗保险和统筹医疗保险。加班费是平时的三倍。“四险一金”是武汉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

我在楚天激光的时候月薪是1500,试用期后是1800。

只有国企的官员可以坐飞机睡软卧,私企只要老板同意就可以坐飞机睡软卧,外企的每个人都可以坐飞机睡软卧。国企的官员可以分大房子,普通人分小房子,年轻人没房子。私企和外企没有房子,但楚天激光的领导层和部分骨干分了房。国企逢年过节分水果和油(采购这些东西的人必然会拿回扣),外企很少分,但是有年终奖(1-2万)。第二,工作强度。最累的是私企,最轻松的是国企。我在国企担任过技术职务(技术员、项目专员)、总经理秘书、管理职务(对了,我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但是在国企做技术岗很累,收入最低,责任很多,压力很大。但是管理岗位很轻松。在私企做技术最累,最难受,压力最大。在外企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累。可能欧洲公司更人性化。听说日资韩资外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我对此不是很清楚。我刚刚听说它。我的工作性质要求经常出差,年平均工作时间250天。剩下的几乎都可以休假或者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外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的岗位都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力和自由。比如我是做售后服务的,我要在现场贡献出所有和设备相关的东西,包括验收,设备搬运,现场雇佣,设备调试等等。涉及到经费问题,一般可以自己拿主意,上报就行了。这和大部分国企不一样。国有企业在资金方面很难打交道。在国企和私企,通常是“一支笔”。我的国企有2000人,老板每天要签很多字,真的很累。不愿意放权,这可能是外企和私企、国企在管理上最大的区别。第三,员工关系。国企员工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的。我是被招进电力工程公司的,但是电力系统大部分人都是靠关系,或者是内部子弟,所以被招进公司的人经常做事,但是如果没有关系或者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升职的机会很少。国企忙到玩死。刚进公司的时候,他们几乎什么都干,工人、技术员、质检员几乎什么都干。他们很累了。过了几年,可以请后来进来的人做,自己玩,叫带徒弟。但是国企有一个优势。你再差,也没人敢炒你。有时候工人为了分房子,可以把领导的头打破。我们国企经理头破血流,就是因为住房分配不公。私企和外企的员工关系简单,勾心斗角,但没有国企那么复杂。外企的员工关系更好更简单。每年组织员工家庭旅行和聚会。遇到困难,大家互相帮助,不像私企,互相照顾,不管别人。私企和外企不知道同事一个月挣多少钱,至少不知道详细情况。第四,工会和工人权益。国企的工会“实力”最强,有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女工部长、会计、娱乐部长等。,但都是只拿钱不办事的业主,都是有关系才走到那个位置的。这样的工会是不可能维护工人利益的,也永远不会有和领导协商提高工人工资的事情。看到总工会要求Vuormaa成立工会,我觉得很好笑。这是典型的国企思维。Vuormaa说,我们从来没有反对工人成立工会。如果员工提出要求,肯定会支持。这是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工会法也规定,工会必须由工人组织,由老板组织。这样的工会能为工人说话吗?Vuormaa实际上不再傻了。当外国人刚到中国时,他们不习惯这种中国的思维方式。后来领导人逐渐成为“中国通”,适应了中国的思维。他们明白,中国建立工会,其实就是为企业服务,协调企业与员工的矛盾。大多数私营企业没有工会。我工作的外企有工会,但没有专职人员。目前工会工作仅限于每年出国一次。国企员工很难被开除,因为开除一个员工要经过工会代表大会,更有国企重要领导怕惹麻烦。私企炒员工,员工炒私企是常事。一般在欧洲的外企很少会解雇员工,除非无法继续经营或者真的无法适应工作。离开我们公司的大部分人都被解雇了,只有一家公司解雇了他。离职的员工大多有三个去向:出国、开公司、去更好的外企。被开除的个人一般会提前通知,让他找新单位,然后走人。五.培训。培训体系最完善的外企,但是外企一般不会雇佣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毕业生,外企习惯通过猎头公司招人。而且一旦进入外企,往往会进入猎头公司的名单,尤其是知名外企,几乎每个人都会接到猎头公司的电话。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国企是最好的培训基地。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一般很难进入外企。据说宝洁雇佣应届毕业生,但这样的公司并不多见。不要指望送你去国企学习,很难给你,这样的指标只会留给官员和相关。我在公司的时候,很想有培训机会。记得有一次去培训领导,学了一个月。回来后把资料给了我,让我自学。我还是做了一些事情,这让我很受欢迎。国企能给你最好的训练就是:做事。比如开发一个新产品或者一个新项目,是国企很少有人愿意做的事情,因为有风险,收益也不多。大胆用国有资产练兵也没关系。这可以说是你最好的训练机会,任何地方都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我第一次在国企独立做产品设计,第一次做化工项目,第一次做房地产。这些很累,错了也不会坐牢,但是机会难得。因为无论在私企还是外企,都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给你尝试。私企培训少。外企的培训是比较系统的,即使你已经很熟悉某样东西,也可能每年都要培训。这种培训通常是在公司或者外企的集团内部进行,而不是坐在教室里。第六,管理。国企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管效益”。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国企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国企把这句话理解为“管好员工产生效益”,甚至变成“全员产生效益”。其实对员工的管理再严格,也不可能直接产生效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管理型企业产生效益”,而不是“管理好员工产生效益”。事实上,中国的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垄断企业的利润来自政策支持,竞争企业的利润已经越来越低。据自述,2005年国有企业亏损为历史第二高。国企越来越走向产业链的末端。这是我多年来对国企的深刻感受。看到武汉国企的现状,让人感到悲哀。即使那些名字还可以接受的企业,比如吴川、吴国,实际上也只有工作岗位,盈利能力很差。经常看到自己的一些工程被转包了很多次才落到吴川手里,利润可想而知,就是为了养人。目前,在中国设立的外国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设立的出口加工厂,另一种是重视中国市场设立的企业。后者大多只注重销售和服务。这样的外企在中国招聘的员工不多,但利润可观。据我所知,北京飞利浦有限公司员工约100人,产值约100亿。至于利润,远高于国内相关行业。(有一个问题是,一家外国公司通过进口其外国公司的零部件来提高成本。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果扣除恶意成本增加因素,外企的利润会更高。).为什么外企利润那么高,是因为技术壁垒。国外公司掌握了关键技术,别无选择。这些技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国内很多民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掌握了,但是存在法律障碍。民营企业侵犯外国公司专利权的诉讼时有发生。就我个人而言,国企的工人素质还是很高的,技术人员素质也不差,区别在于管理。说个搞笑的故事,我以前的电力公司也通过了ISO质量体系认证,但是这套文件是一个质量管理工程师写的,他连技术员都没干过。因为她是女的,跑不了项目,就在办公室坐着,拿了内审员证。这么重要的事情关起门来就传出去了。这样的文件一定是废纸,只有格式,没有内容。这样的ISO体系认证是不被认可的。好东西被国企毁了。其实那个国企也没有人。以前是国企的同事,现在在国内做企业管理咨询认证。他做了很多知名企业的管理体系文件,却被迫离职。现在很多知名脱硫公司的骨干都来自我原来的家电施工公司。在我外企,这样的文件一般都是部门经理起草的。起草人必须清楚与管理和技术相关的每一个环节,综合素质要达到相当的高度。外企一般员工通常只知道自己部门的体系文件。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和其他部门的接口问题会在文件中说明。这样一个业务部门和一个售后服务部门就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ISO质量体系,并可以通过体系的运行不断完善管理漏洞。私企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去城里承包土方的包工头。他们缺钱但有政策,但我相信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变得富有,甚至成为民族工业的栋梁。许多私营企业发展得相当快。当然,他们有时会不择手段。比如我们公司很多公司都在抄袭设备,都是民营企业做的,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落后。没有出路。经过其他国家100年的研发和改进,中国等不到100年。国企和民企都在WTO和ISO,但我觉得他们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管理规则——放权。我以前工作的国企一直实行财务管理。一个2000人的单位,领导每天签无数个字真的很辛苦。一个不会放权的企业,是做不出太多杀死管理者的事情的。民营企业也有同样的问题。拒绝放权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在我工作的外企,几乎每个员工都有不同程度的签字权,比如我可以当场购买小配件,部门经理可以同意让我借用备用金,总经理可以同意部门活动经费。

七、前台国企没有前台,只有门柱的保安,不是问你“需要帮忙吗?”而是问:“你是做什么的?”私企有前台,外表也不错。如果他们不说话,他们真的很美。说话的时候感觉素质低。总是坐在柜台后面玩纸牌。外企也有前台。也很漂亮。但同时我也做翻译,有空就翻译资料。当有外国人时,是“我能帮助你吗?”否则就是“你好”。外企前台素质不错,但是我觉得崇洋媚外的热情有点恶心。

八、老大。在国企工作十年,换了五个老板,平均每两年换一个。第一个是电焊工,第二个在职三年,在武汉待了不到一年。听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当官,然后真的去了北京。第三,第四个也被转走了。我没见过外企的老板。我听说他是英国华人,但他不会说中文。其实他不是真正的老板,只是股东和董事会聘请的职业经理人。但是主管领导经常和部门经理打交道。负责的领导是一个在中国10年的外国人,部门经理是中国人。都不错。其实大家都在工作。一家私营企业(楚天激光)的老板是孙文,武汉著名的私营企业家。他是个聪明人。第一次见面不要被他憨厚的外表所迷惑。但还是感觉有点小家子气。特别是提供给员工的价格太低,喜欢雇佣退休的工程师和有一些问题(比如残疾)的员工。我觉得不是因为他善良,主要是这种人身价不高。但也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的成长是艰难的,不仅缺钱,还缺核心技术、人才、政策。但是他还是发展的很快。读书的时候,在学校门口租了房子,开了公司。现在我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制造商。9.经营业绩。我在国企的时候,公司在职1.500人,退休1.300人。最好的一年产值6亿,利润逐年下降。我走的时候是200万。我在楚天激光的时候,人数在300人左右,产值6543.8+0亿,利润不清楚。目前外企500人,2005年产值20亿,利润1亿(因为外企喜欢转移利润,这个数字不仅没有水分,实际上可能比这个多很多)。

个人认为国企和外企的差距是——“相当”大的。靠自己很难产生500人20亿的产值,只有靠管理才能“管理型企业产生效益”。现在很多在华外企都是管理型的,员工很少,以此获取高额利润,这也是国内外配套能力强的原因。如果外国公司什么都进口,他们的价格实际上没有竞争力。我一直认为,民营企业如果能掌握核心技术,盈利能力应该会超过外企,因为民营企业更了解中国国情。其实很多外企在中国失败的原因几乎都是一样的——了解中国国情,符合经济规律,不一定符合中国规则。在任何国家都能赚钱的项目,在中国不一定赚钱。在其他国家只能赚小钱的项目,在中国可能会赚大钱。因为中国太特别了。在与“吴川”“吴国”等国企打交道时,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曾经辉煌的国企,如果不改变发展思路,就只能给别人打工。市场的高端在于品牌、技术和管理,而不是生产。如果中国成为没有自己品牌和技术的世界工厂,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低工资低效率。我们的国家政策是世界上对外商投资最优惠的,超过了国民待遇,外商在中国取得的高额利润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很多在华外企高价进口零配件,甚至支持配套外企。只有中国的民营企业崛起,才能抵御这些外企的强大攻势——我对国企已经不抱希望了。我在浙江的时候,看到一个小镇有好几个进口加工中心,那里有全国知名的食品机械厂。所有的部分都可以由城镇的个体户来完成,那里的私营经济比我想象的要活跃。一个小镇相当于一个大型加工厂,但都是个体经济。当这样的个体形成了一个社群,形成了一个大产业,他们的竞争力将是巨大的。愿中国民族工业早日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