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龙的蜡染理想

刘子龙一直有一个理想:让人们穿上我的蜡染。

1987年,一位新加坡商人在美国看了电影《刘子龙蜡染画》,大为着迷。他亲自找到刘子龙,表示愿意投资这个项目,实现彩色蜡染的工业化生产。听了这话,刘子龙非常激动。他想都没想就离开了家,来到了深圳。投资人在宝安圈了27亩地,注册了紫龙蜡染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对方问他“你有什么条件?”他说:“有人投资是最好的事情。我有什么条件?我没有条件。”他的“无条件”让对方大吃一惊。商人不相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非常不安。猜到他们心里不踏实,就时不时上门找他提个条件。但刘子龙想了很久,哽咽着说:“我只要吃好,活好就行了。”纯粹的无欲无求,今天依然让人发笑。

紫龙蜡染有限公司的注册成立,让刘子龙看到了彩色蜡染产业化国际化的理想曙光。然而,生活往往是戏剧性的。在彩色蜡染即将风靡市场之际,投资方在印尼的纺纱厂突然失火,发生变化,投资方撤资回国。错过了一个推广彩色蜡染的绝佳机会!

此后,多家企业与刘子龙合作生产彩色蜡染。山东穆平的一家蜡染厂采用了刘子龙的彩色蜡染技术,其产品曾轰动一时,在各个展会现场卖断货。但由于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结局不佳。

十几年过去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彩色蜡染绘画热,像一股狂潮,随着时代的浪潮冲走了,只留下了些许痕迹。刘子龙的彩色蜡染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认证已有十余年,但至今成了“内室养,无人识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刘子龙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对营销无能为力。但他的彩色蜡染技术无疑是业内的佼佼者。他领导的刘子龙艺术工作室作为一个极具国际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蕴含着很高的创新科技含量,与深圳“文化立市”的春风不谋而合。为什么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后记:中国是专利申请大国,专利申请总量已超过200万件。但纵观专利申请现状,我国80多万项专利成果中,大部分都被束之高阁,转化率不足10%。大量优秀的工艺和技术没有得到适当的推广,仍然尘封在市场的角落里。如何解决技术与市场脱钩的矛盾,让更多优秀的产品进入现实生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