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暑假去了哪里?
近日,媒体通过问卷网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暑期状态做了一个调查。2459名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其中19.68%为助教,53.27%为讲师,22.77%为副教授,4.27%为教授。
调查显示,80.68%的受访者表示忙于学习,64.74%的人忙于备课,47.3%的人忙于科研,44.81%的人忙于企业调研和实践,少部分受访者表示忙于学术会议(16.75%)和兼职(8.62%)。
总体来说,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学习、备课、科研的安排占据了暑假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有8.82%的人表示占据了整个暑假。虽然放假了,但老师们并不轻松。
暑期“亮点”:为新学期充电
调查显示,“学习”和“备课”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暑假的“重头戏”。
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后,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到了2-3年。这对教师这个岗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对此,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团委书记张雨薇深有感触。“现在的学生和我们当时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喜欢课本上固有的知识,喜欢课本外延伸的内容,喜欢鲜活的生活,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
数据显示,暑假忙于备课的受访者中,约37.75%的人表示是因为“现在的课程更新快,比以前更有挑战性”,30.09%的人表示是为了“在课程上力求完美,想呈现最好的效果”。
在张雨薇看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更新课堂上的论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获得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也会有成就感。”因此,这个暑假,张雨薇特别忙。除了对接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教师培训,他不能耽误学习和备课。除此之外,他还想继续参加考试来提升自己。
至于学什么、怎么学,调查显示,43.75%的受访者学习本专业的内容,47.73%的人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学习方式的调查中,81.35%的被调查者采用“自学”,11.29%的被调查者采用报班的形式学习。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安东指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在不断地“倾倒知识”,寒暑假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提升的机会。老师为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可以在寒暑假不断“加载新知识、新技术”。
每次开学,张雨薇站在学生面前都会觉得“更有底气”。对他来说,寒暑假给了他一个复习专业知识,再次理清知识体系的机会。“这就像把我的干海绵扔回知识的海洋。”
调查显示,94.59%的受访者表示暑假期间有所收获,34.77%的人表示“收获显著”。55.39%的受访者对暑假学术素养的提高感到满意,62.42%的受访者对暑假知识的积累感到满意。
暑假成为科研的“黄金时间”。
调查显示,47.3%的受访者表示暑假期间忙于科研。对此,38.18%的受访者表示“平时没时间”,36.54%的受访者希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岳东海属于前者。他所在的学校平均每人每年450节课,平均每周12节课。“几乎没有时间做科研,只能利用暑假的业余时间。”
8月13日,岳东海和同学们一起去南京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在之前的1个月里,他和五个同学选择了留在暑期,准备最后的冲刺。在指导学生调试设备的同时,岳东海也在挖掘这个科研项目背后的很多细节,提取科研方面的专利和论文。
为了跟得上比赛和科研,岳东海每天工作12小时,连节假日都忙得抽不出时间。“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在张雨薇看来,科学研究没有尽头。“为了标题,你必须给自己一个计划。比如去年,我刚评完讲师。未来五年要准备评副教授的材料,工作量很大。比如这个假期就要完成申请的省市科研项目。”
暑假期间,这一个月多出来的时间,对于有科研任务的老师来说,更加珍贵。“科研尤其需要一个静心的过程,去总结、分析、阅读大量的信息。在工作中,面对学生事务和活动,心态比较浮躁,每天都疲惫不堪,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整理。”张雨薇说,暑假已经成为潜心科研的“黄金时间”。
近一半高职教师暑假去企业“取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法宝。今年教育部发布的《促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和2017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意见》,更是打出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都会组织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在实践中了解自己专业的具体情况。因为老师平时都有课,在企业锻炼的时间自然就落在了节假日。调查显示,44.81%的受访者在暑假期间忙于企业调研和实践。考察的时间多为一个月,立刻占据了老师们暑假时间的一大半。
“企业锻炼是学校的硬性要求。现在工科老师一定要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一定要组织老师和专业对口的人对接。”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刘负责组织专任教师今年暑期到企业锻炼。
在学校的安排下,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张琰琰今年暑假去中小企业取经,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工作流程。据她介绍,她所在的学院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去中小企业工作。“所以要想搞好教学,首先要了解中小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了实践经验才能在讲课中兼顾真实案例,从而调整秘书学的教学方向,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和就业。”
目前,王安东在正式放假的一个月内,已经跑了三个企业项目——先是为北京的一个项目提供了超过10天的技术服务,然后又赶往天津进行另一个项目,包括一天的论坛交流和项目交流。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后的第二天,他又要赶往甘肃接受另一个项目。
“假期应该根据项目来决定。如果项目比较紧,我会继续跑。”王安东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体会到放假的感觉。”
培训、会议和教学竞赛都集中在一起。
此外,暑假也是教师培训、开会、教学竞赛的“扎堆”期。
在岳东海看来,这与高职院校建设“双高”的奋斗不无关系。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双一流”建设是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应的,“双高”是指高职教育“高水平院校、高水平专业”的建设。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提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左右优质的专门高职院校。
“‘双高’入围需要大量加分,学校对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寄予厚望。我们现在参加的‘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也是学校师生的一份努力。”岳东海说,因此,项目组的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他们有着为学校争光的强烈愿望。有时候,岳东海看着学生忙到晚上5点,也会买些街头小吃“奖励”他们。在他看来,“心里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几乎成了项目组全力以赴的动力源泉。”
对此,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主任王芳可以说深有体会。“一般省教育厅的教学能力竞赛都会在暑假举行。参赛教师近40人,仅我们就需要培训近100名教师。”
其中,负责省教育厅教学能力竞赛组织工作的刘告诉记者,“竞赛首先要在学院进行选拔,然后进行培训指导,再到省教育厅进行比赛。我们从6月底开始,一直到7月20日,我们搞了1个月。”
除了比赛,各种针对教师的培训会也是蜂拥而至。
根据张雨薇的经验,每年7月都有一个“会议轰炸”期。这个暑假,他参加了四个不同部门组织的培训会,大概1周的时间成长起来。然而,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星期”把暑假“肢解”了。“等你有了一点闲暇,找到一点节日的感觉,再来一次训练。例如,一个将于7月28日结束,另一个将于8月6日结束。”
王安东讲述了自己暑期参加施工模拟技术培训的经历。训练的10天,恰逢夏天最热的时候。“我们坚持早上8点到下午6点吃饭,中午1小时,上午学习软件使用,下午进行实战演练,培训讲师答疑总结分享。”
另外,虽然放假,但学生在工作中并不是“放假”。除了暑期的常规工作,青年教师还有指导学生暑期做实际工作的任务。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