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大家追捧到从主流消失,我带你了解6AT的辛酸历史。
手动挡逐渐被抛弃,主要是因为产品升级,对“更好开”的自动挡需求增加;但是6AT可能因为更复杂的原因而被取消。
2018几乎是爱信AW有限公司在中国的“最高光”时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爱信一口气完成了四个合资项目和产能扩张项目。
时间表如下:
2018年4月23日,爱信宣布扩建天津爱达生产线,预计将再增加6AT变速箱产能30万台。(增加产量)
2065438+2008年4月24日,爱信分别与吉利汽车、广汽乘用车成立变速箱合资公司,主要投产前驱6AT变速箱,每台产能40万台,2020年量产。值得注意的是,爱信在两家合资公司中都持有60%的股份,拥有主要话语权。(新)
5月18,10,爱信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政府签订年产40万台6AT变速箱项目。(增加产量)
如果一切顺利,到2020年,也就是今年,爱信在中国市场的6AT产能应该会增加到240万台。
但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吉利爱信和广汽爱信这两家合资企业并没有按照既定的轨道发展。
吉利爱信的合资计划目前处于停滞状态。去年第三季度,吉利还独立重启了标杆爱信6AT的R&D项目。
广汽爱信合资公司股权构成出现新变化。爱信通过爱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爱信AW有限公司合计持股10.71%,远低于之前的60%,退出信号明显。
这是一种情况,那是另一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情况与过去不同了;时代变了;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行动
2018吉利、广汽愿意与爱信成立合资公司,爱信持股60%。主要原因是两家公司对爱信6AT变速箱的需求旺盛。
吉利早年收购了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公司,后来和沃尔沃合作开发,也有7DCT变速箱可以组装。而且拿领克品牌的高端定位来说,低端匹配选择了爱信的6AT,高端匹配配备了7DCT。
广汽传祺有源自菲亚特技术的7DCT变速箱,但目前主要销售车型GS4、GS5、GS7、GS8均搭载爱信6AT变速箱。
AT变速箱的加入可以丰富动力选择,满足不同用户的产品喜好。而且考虑到用户口碑,在吉利和广汽最关键的品牌上升期,at变速箱也有一定的“高感”和“信任”加成。
事实上,就6AT变速箱而言,爱信在中国市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广汽传祺GS8因爱信6AT变速箱产能供应不足被迫减产。
当年轰轰烈烈的合资,一定是“浪漫”的,充满乐观的。
吉利和广汽通过牵手爱信,可以满足自动变速箱快速增长的需求,保证产能的持续供给。他们还可以并行多种变速箱技术路线,满足各种车型和多层次消费者的产品需求。
爱信的算盘更加精明,通过与国内主要自主品牌捆绑销售,进一步锁定市场份额。而且爱信在整个合资项目中表现强势,占据60%的股份,拥有主要话语权,符合其一贯强势的表现。
然而,两年后,汽车市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首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两年下滑,计划的240万台6AT变速箱产能可能无法消化。
其次,行业趋势在加速,尤其是在消费偏好和新能源趋势的冲击下,6AT并没有那么吃香。
此外,爱信与吉利和广汽有不同的合作利益。吉利和广汽希望获得一定的技术,包括引进8AT。而爱信却表现强劲,一直隐藏着科技的享受。
此时,当时行业风向改变后,合资企业的未来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6AT真的是过去式了吗?
爱信不要有太多的焦虑。即使合资项目难以继续,但仍有天津和唐山的工厂支撑产能,在6AT变速箱领域,包括细分市场的定价权,仍是独一无二的。唯一担心的是,6AT变速箱本身会不会在中国车市转型中遭遇“自然淘汰”?
汽车之家统计了近十年来不同类型变速箱的占比和趋势。最显著的特点如下:2013年,6AT车占比达到最高值,之后逐年明显下降;2014年MT车型占比大幅上升,之后开始下降;DCT和CVT车型的比例总体来说是逐年上升的。
什么样的自动变速箱能成为主流,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一定的历史因果。比如DCT在欧洲流行,是因为之前MT用的比较多;美国向AT过渡较早,CVT和DCT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空白阶段开始,中国自动变速箱的发展受前期主流车企路线选择的影响很大。
长期以来,大众采购爱信6AT变速箱,同样存在“爱信依赖症”的问题,后转向DSG双离合变速箱。如上图,2013之后,6AT车型占比下降,与大众车型向双离合转变,双离合研发浪潮有关。
2014,MT车占比提升,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新的高增长时代,中低价位车上市。受限于预算价格,消费者对MT变速箱的容忍度较高。
随后,自主品牌纷纷使用自主研发的双离合变速箱,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降低了成本;近年来,自主品牌CVT变速箱也开始进入普及阶段。AT变速箱因为专利和成本问题,并没有成为自主品牌自研的主流方向。
至于合资品牌或者豪华品牌,开始在AT变速箱上追求更多挡位,出现了一批搭载8AT、9AT甚至10AT的车型,更平顺,更省油。而且从多挡AT的来源来看,通用、福特、本田、奔驰等车企都选择自研,而ZF在垂直平台的8AT上占优。
在低端车市场,6AT成本高,油耗高,双离合和CVT是很好的替代品。在高档车市场,6AT挡位少了一点,支撑不了“豪华感”,最终陷入“曲高和寡”的局面。现在仍然坚持“只”使用6AT变速箱的车型,排除一些接近升级的车型,大部分都是品牌中的低端产品或者热度相对较低的车型。
而且新能源势头正旺,也在影响车企对变速箱研发方向的态度。适合混合动力系统的变速箱,或者纯电动汽车所需的单速/双速变速箱,可能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产业链中隐藏的安全感
OEM和供应商之间一直存在微妙的平衡。毕竟汽车是一个多零部件、长链条的产业,没有一个环节。对于买家和供应商来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话语权的争夺,这不仅关系到利润分成,也关系到本质上的安全感。早年热销的广汽传祺GS8因为爱信6AT供货能力不足而下调产量,是中国品牌在突破20万元天花板的路上交的学费。
电动车趋势来临,汽车供应链体系需要重组,话语权也将重新争夺。还是主机厂之前的老问题。如何把核心部件控制在自己手里?
以电池为例。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成本可能占到整车成本的1/3-1/2。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技术领域。为了增强安全感,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合资建厂,通过股权捆绑保证产能供给。SAIC牵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开发新能源技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资。传统车企完全从零开始是很难的,暂时没有必要抄袭答案。所以我们看到行业内的联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盟,主机厂和主机厂之间的联盟。比如丰田和比亚迪成立技术合资公司;本田与通用汽车合作,借助通用电动汽车平台和电池技术制造汽车。只有这样的联盟合作,在自动变速箱领域,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太可能有新的进展。
2018年底,爱信与另一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电装合资成立BluE?Nexus开发和销售电动汽车驱动模块。此时,爱信在自动变速器领域的一体化传动轴、电控等核心技术,在电动车时代仍有巨大的拓展潜力。
从技术角度来说,6AT并不一定落后,或者说8AT和9AT相比6AT并没有本质的进步。但技术路线的选择显然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在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景下,在车企技术积累的人才点和营销传播的需求引导下,综合权衡的结果。
比如大众和当时很多本土车企对DCT的倾斜,真的只是因为DCT比at更快更高效,这就是变速箱领域的未来,就像宣传的那样?还是说你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提升品牌溢价的卖点?“参数提升”背后,下面的凹地里放了几把刀?
而这种不依赖技术的技术路线选择,在面对消费市场时,完全是另一种取向。当消费者被众多车企的传播引导着将6AT与“低端”、“落后”、“油耗”等负面概念联系在一起时,主流供应商如果不想“走错方向”,自然会根据后端趋势调整产能规划和技术升级路线。
所以6AT已经成为过去式,这既是技术进步和迭代的体现,也是营销传播需求的必然结果。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